保护生命之源——“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浏览次数:601  发布日期:2005-05-13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王 莉“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中华水塔”正面临着种种危害。2003年12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源头地区生态已多次亮起红灯。在第36个“世界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关注“三江源”,关注“中华水塔”,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历史意义。——水环境与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年,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造成湖区土壤湿度降低、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曲麻莱县原有108眼水井,现已干枯98眼;玛多县境内原有大小湖泊4070多个,目前已近半数干涸,其余的水位不同程度下降;长江源区约90%的沼泽地干枯,许多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三江源”区水坏境严重恶化。水环境的恶化又导致了该地区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加重,湿地和林地逐年减少或消失,黑土滩面积逐年扩大,黄河源区近20年比前20年的草场退化速率增加一倍多。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中华水塔”的水环境走向恶性循环。——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加剧。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风办侵蚀、冻融侵蚀、水力侵蚀等水土流失面积的不断增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咱基本建设项目逐渐增多,非法淘金、采药、挖砂活动也时有发生,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工作却没有全面开展,加上源区农牧民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加剧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三江源”区涵养水源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下降,干旱、雪灾、冰雹、泥石流和风沙等自然灾害加剧,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危害,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青海境内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条河流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源区产水量占全流域的44%,长江源区产水量占全流域的25%,澜沧江源区产水量占全流域的15%。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且还通过大气环流和江河水流的水气循环,维系着我国及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三江源”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之一,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性湿地为主,有大小湖泊16500多个,湖水总面积2100多公里,多分布在干支流附近和低洼平坦的沼泽地区。没有“三江源”的水,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会出现断流,可以说,中国80%以上的人口要得到“三江源”冰雪“女神”的养育和赐福。源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对中下游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黄河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加长;大量泥沙下泄,致使中下游地区河道、湖泊和水库淤积严重,进而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中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保护好“三江源”,“三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才有保障。在第3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笔者呼吁,做好源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以维护“中华水塔”乃至整个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点评:中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到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其中北方地区缺水总是尤为突出。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成为中国最现实的选择。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三江源”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为它不仅对青海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维系“三江”水系的生态平衡、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民族人文生态平衡都至关重要。          (5-4184-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