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危——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现状调查浏览次数:747 发布日期:2005-05-26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范宏喜●全国地下淡水资源天然补给量每年为8840亿立方米,可开采量每年为3530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浅层地下淡水资源每年尚有2600亿立方米的开采潜力●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全国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海水入侵面积2457平方公里,西南岩溶石漠化和北方土地荒漠化面积有所增长。●加强地下水水质和地面沉降等调查,建设现代化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是当务之急4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公布了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成果。这项成果表明,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实施6年来,地质科技工作者在完成全国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的首都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等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一批新的基础数据。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成果表明,全国地下淡水资源天然补给量每年为8840亿立方米,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6560亿立方米,平原区2280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3530亿立方米,其中山区1970亿立方米,平原1560亿立方米。调查结果还显示,全国地下淡水资源分布面积约810万平方公里,有63%面积的地下水可直接饮用。南、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分别约占全国地下淡水总量的70%和3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迅速增加,目前地下水开采(含少量微咸水)每年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每升水中矿化度在1~5克的地下水资源达140亿立方米。为重点地区地下水开发提供了依据据介绍,《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最新成果的最大这点是与我国重点地区、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紧密结合,并为这些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了科学依据。GDP占全国12%、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量10%的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地下水是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最新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27.4亿立方米,2000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12亿立方米,超采严重。全区深层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万平方公里,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为了保证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出23处应急供水地下水源地,应急供水潜力每年为10亿立方米。鄂尔多斯盆地是21世纪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地表水资源短缺已严重阻碍能源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经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9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资源量每年为51亿立方米,而目前实际开采量每年仅为9亿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18%,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目前,这里已经划定出83处具有集中供水意义的远景地下水源地。实施了一大批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包括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广东、湖北、四川、重庆在内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分布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缺水人口1700多万。通过评价,初步查明区内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每年180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620亿立方米,而目前每年仅开发利用了92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5%,尚有500多亿立方米的岩溶水可供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的有效开发利用与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结合,分别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贵州巨木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彻底解决了平塘县近1万布依族村民饮用水和耕地灌溉难题。“湖南龙山县八仙洞堵洞成库示范工程”在查明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堵洞成库,建成了库容70万立方米的八仙洞岩溶水库,灌溉水田800多亩,并可在冬季引水发电。6年来,在西部13个省(市、区)90余个县(市、旗)严重缺水的村庄、城镇,完成探采结合示范井340眼、红层浅井6万余眼,累计供水量每天超过70万立方米,直接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并为解决近1000万人饮用水难题探明了方向。不合理开采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到2003年,全国有5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公里,形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等地面沉降严重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累积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而位于华北平原的平津塘沽,最大沉降量已经超过3.1米,沿海一带已出现负标高地区20平方公里。在隐伏岩溶区,由于大量或高强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全国有50%的省份发生地面塌陷,尤以广西岩溶区地面塌陷最为突出,塌陷范围最大达7600平方米。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尚海地区发生的海水入侵,已经呈现由点状向面状发展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或绝收。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最为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457平方公里,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62平方公里。莱州湾沿岸地区由于海水入侵,造成40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余眼农用机井变咸或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每年减产粮食3亿多公斤。最新调查表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公里。在调查的339个县(市)中,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县有20个,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县有74个。据统计,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年均增长1650平方公里,年增长率为2%。我国北方地区共有荒漠化土地175.81万平方公里,加上北方地区的戈壁和以流沙为主的沙漠面积112.66万平方公里,北方地区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总和达到288.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开展多项调查,建设国家级监测网络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专家指出,国土资源部门历来重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积累了50多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这些成果基本满足了我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6年实施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地质科技工作者又紧紧围绕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和治理,保证饮水安全。我国还从未系统开展过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水质总体状况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状况不清,难以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规划,急需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加强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对地面沉降灾害的有效监控。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为重点,查明地面沉降的分布与深化规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功能区划;建设全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对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生命线工程进行地面沉降减灾专门规划,并加以实施。——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的实时监控。实现国家对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连片分布区地下水的区域性有效监控,加强对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地下水骨干点的实时监控,逐步全面实现自动化监测与数据传输,使之成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网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并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需求。 (5-4253-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