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合防治地面沉降浏览次数:541 发布日期:2005-07-1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朱立毅 邓若楠 岑志连 董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楼在不断长高,地面却在不断沉降,严重因扰着经济、社会、环境。专家建议——■长三角,形成了三个大的区域性沉降中心,地下水超采和高楼密集重压是两大罪魁■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不健全,影响着沉降的监测与控制■要控制地面沉降,必须打破区域界限,联合防治长三角形成三大漏斗据今年3月份苏州、浙江、上海三省(市)、市地矿部门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区、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成了长三角地区的三大“漏斗”。长三角地面沉降区域内累计沉降已经超过200毫米,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超过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严学新认为,与地面沉降相关的地下水,其补给和排泄受制于构造单元,而不是行政区划单元控制。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控制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时期,近年来虽然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微量加速势头,但发展势态还是不很乐观,因为地下水是一个整体,不受行政区域控制,江浙一带的地下水开采对上海的影响非常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联合协调控制地面沉降。严学新介绍,上海在1921年就发现了地面有沉降现象。1921年到1965年这45年间,中心城区地面平均下沉了1.76米,地面标高比黄浦江高潮位低了2米左右。当时的上海城区,一遇到暴雨和潮灾,就造成半个市区被淹,损失惨重。如今,黄浦江、苏州河沿岸不断加高加固的防汛墙,已经志了地面沉降灾害的永久性标志。地下水超采与高楼密集重压是罪魁那么,造成上海市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据专家介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尤其是上海在早年集中开采地面以下150米深度的含水层,由此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这一含水层范围内,地下水位降漏斗和严重的地面沉降。在市中心区域内集中而密集的高楼,也给地面带来巨大的沉降压力,目前林立的高楼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影响地面沉降量大约在30%。多年的地面沉降给上海造成损失是巨大的,据统计,1949年到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44.5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753.69亿元。为了解决这个严重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整体采取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回灌地下水等措施,地面沉降得到一定的控制。严学新介绍说,上海市2010年的地面沉降量要控制在5毫米以内,按照现在的趋势,2004年的地面沉降量不到8毫米,到2010年争取达到5毫米,还是很有希望的。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速度,上海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包括“降高度、降密度”的高楼控制,同时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并增大回灌量。应该说,降低地下水的开采是减少地面沉降最有效的措施。1997年,上海市的地下水开采量曾达到1.5亿立方米,2003年控制到9700万立方米,随着开采量的减少,中心城区年均地面沉降由1999年的12.29毫米降至2003年不到10毫米。而根据有关规划,到2010年,上海市开采地下水总量不超过50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停止常年开采,回灌水量将达到 2000万立方米。地面监测网络亟待健全由于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的地质灾害,一般不易察觉,因此完善监控网络显得尤为重要。据专家介绍,目前上海市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已经初步建成。被称为“地质哨兵”的40多个基岩标和分层标,眼下正在上海的地质层中严密监视着地面沉降的一举一动,依靠这些“哨兵”的“眼睛”,地质专家们能够精准地测量地面沉降的速度,掌握其规律,不断对症下药。但专家也指出,由于上海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新城镇的地面沉降监测还十分薄弱,目前上海的10个郊区县,还没有正式开展地质灾害的专门调查和研究。严学新介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在一些比较新的发展地区还没有延伸到,比如崇明,就是地面沉降监测网比较薄弱的地区。而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的浙江嘉兴、台州和宁波等地,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尝试打破省市行政区划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投入和保护,同时制定整体防治规划,建立地面沉降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共同面对这一“沉默的土地危机”。(5-6302-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