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地灾防治工作见闻

浏览次数:685  发布日期:2015-06-18  分类:防灾减灾
巴中市枇杷村金家湾聚居点鸟瞰图。    大巴山灵秀多姿,宛如画幅。诗圣杜甫在这里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的美妙诗句。  然而,美丽往往与危险并存。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地处大巴山区的四川省巴中市境内地质灾害丛生。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出各类地灾隐患4406处,占全省总数的1/10,是名副其实的“地灾隐患大户”。这些隐患,直接威胁全市2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形势,巴中市国土资源部门勇于担当、履职尽责,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地灾防治成绩单:实施重大地灾治理工程124处,完成地灾避让搬迁17791户,主动撤离和避让地灾10万余人次,实现地灾易发区连续三年“零伤亡”。6月6日~7日,在主汛期来临前夕,记者一行深入巴中地灾易发区,对当地的地灾防治成果和经验一探究竟。  彭支书的地灾预警顺口溜  “告急通知,告急通知!乡亲们,大雨暴雨不断,住房面临危险,四方观察多走多看,发现危险立即报告……”6月6日,在巴中市巴州区后溪沟村地灾应急指挥部,村党支部书记彭耀锂拿出一部可随身携带、配有高功率扩音装置的播音器,向记者演示他自编自导的地灾预警顺口溜。  后溪沟村面积不大,却因受单斜地貌影响,全村有大大小小滑坡点20余处。每到汛期,全村都会高度戒备,严防随时可能暴发的崩塌、滑坡等地灾。  彭耀锂说,后溪沟村山高谷深,乡亲们居住较为分散,仅靠鸣锣、敲鼓等传统预警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他开动脑筋,把防灾要领、避险方式等编成顺口溜,录好音后输入播音器,每天巡查时一路循环播放,成了让后溪沟村男女老少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据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后溪沟村在地灾群策群防方面工作突出。前不久,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专程到后溪沟村考察和观摩。  记者在后溪沟村应急指挥部发现,这里喊话器、铜锣、雨衣、筒靴、手电筒等地灾防治工具一应俱全,墙上张贴了地灾群测群防指挥部人员名单、地灾监测员名单、地灾应急抢险队员名单等,相关制度一目了然。年过5旬的地灾监测员黎碧荣告诉记者,包括他在内,全村目前共聘有20名监测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反复考核确定的,责任心、身体素质及地灾知识过硬。  在后溪沟村段家湾滑坡易发区域,村民家家户户贴着地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各家家庭成员情况,地灾类型、规模,住户注意事项等。结合后溪沟村地形和道路规划,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巴州分局在村里易发山体滑坡地段放置了隐患点分布图、应急避险示意图、地灾隐患防灾预案公示牌、应急避险撤离路线指标牌等。“这些指示牌由专业团队绘制,在夜间可以发光,便于村民撤离。”随行的巴中局副局长伏曙光告诉记者。  据介绍,像彭耀锂、黎碧荣这样的地灾监测员巴中市共有8600多名。为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政府向他们提供公共岗位,省级财政按每处地灾隐患点每年3000元的标准提供补助,推动地灾群测群防工作从“无义务的责任”向“有责任的义务”转变。与此同时,巴中市进一步加大地灾宣传培训力度,仅今年入汛以来,就已举办宣传咨询120场次,进村入户宣传280次,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把防灾知识送进了千家万户。  77根抗滑桩托起群众平安梦  77根横截面积超过2平方米、埋深15米~30米的巨大抗滑桩,3条崭新的地表排水沟,巨大、坚固的边坡清理及支护工程……6月6日,记者一行来到巴中市南江县高桥乡三星村窑厂坪滑坡治理特大工程现场,感受这一耗资近3000万元、即将竣工的重大地灾治理工程。  “这个项目就要完工了,悬在我们心头的巨石总算落地了。”南江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刘洁感叹道。据悉,这处滑坡及这项地灾治理工程,在巴中市地灾防治史上创下了两个第一:一是滑坡发生后威胁的人数最多,二是治理工程投入的资金最多。  刘洁回忆起2011年9月18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这里暴发大规模滑坡的惊险情景:滑坡体横向宽约600米,纵向长约650米,滑坡区面积19万平方米,滑坡土石方量达780万立方米。由于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发现险情,组织疏散得力,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位于滑坡体上方的65户住户的275间房屋尽毁,176人无家可归。  滑坡造成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刘洁指着工程下方的公路介绍说,首先,这是附近11个乡镇通往巴中的唯一通道,道路一旦被滑坡阻断,相关乡镇将变成“孤岛”;其次,公路旁边有嘉陵江干流巴河的一条支流,河道一旦被滑坡阻断,将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对附近场镇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这块“巨石”,同样也压在项目实施工程人员的心头。项目经理左庆洪告诉记者,为确保工程实施的质量,省市各级领导多次来到现场研究、踏勘,最终形成了工程治理与生态双驱动的治理理念。治理项目于2013年8月正式启动,主要采取“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抗挡 公路边坡清危和防护”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最忙碌的时候,项目区内有200余名施工人员紧张作业。如今,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周边群众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地灾隐患事关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巴中国土人始终坚持积极把牢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严格依法依程序选择优秀工程建设队伍,争分夺秒抢抓工程建设,力争早日排除隐患。此外,还聘请项目区群众当监理,由他们监督施工,努力打造让群众满意的工程项目。”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表示。  从地灾危险点迁进美丽新居  一排排小洋楼掩映在山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级健身活动广场、图书文化室、便民服务店、医疗卫生站等设施应有尽有……6月7日,走进正在建设中的巴中市水宁寺镇枇杷村金家湾聚居点,记者实在难以把眼前景象,与地灾危险区联系在一起。  同行的巴中局局长何小兵看出了记者的迷惑,笑着解释道,你别看这里现在的繁华景象,就在前两年,这里的村民出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逢汛期来临时,更是纷纷外出躲灾,生活十分困难。直到这里实施地灾搬迁避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美丽新村建设系统工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小兵说,避让搬迁是目前应对地灾威胁最安全、最可靠的办法。巴中市受威胁的大多为山区经济困难群众。为了让这批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巴中市除了争取避让搬迁安置补助金以外,还整合了高山移民、土坯房改建、扶贫贷款等各方面资金,尽可能地扩大受地灾威胁群众的受益面。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地灾补助经费1.8亿多元。  70岁的枇杷村村民苟华英说:“以前一到下雨天就睡不着觉,总担心山垮下来。子女们出去打工,也不放心我们这些老人。自从今年春节搬到集中安置点后,大家都不用担心了。修房子时,政府给我们发补助,我们每家只花了三四万块钱,实在是太安逸了!要感谢政府!”  在地灾搬迁避让工作中,新居建设到哪里,特色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巴中市在各个地灾避让搬迁点,借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采用“公司 合作社 农户”、“公司 农户”等方式,积极引起龙头企业,引导农户规模流转土地,发展新兴农业产业,解决了搬迁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并打开了助民致富大门。  枇杷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彬告诉记者,目前,金家湾聚居点吸引了不少返乡创业人士,他们有承包核桃产业园的,也有办农家乐的,不仅能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而且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滋润。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