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浏览次数:528  发布日期:2005-08-0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灾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谈地灾防治丁全利时下正值地质灾害高发季节,记者联系上了刚从云南金平灾区救灾归来的殷跃平博士。在中国岩土工程界,殷跃平以滑坡防治研究而知名。他长期从事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地质灾害与防治科技攻关项目,现为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专家组成员。就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殷跃平。记者:根据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前一阶段,我国南方出现强对流天气,强降雨引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你怎么看目前突发性地灾现状?殷跃平:每年一到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反映了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是,在防灾工作的热潮背后,反映出我们的技术支撑工作做得不够。去年某省台风来临,为预防台风暴雨引发地灾,这个省将地灾隐患点上的5万多人搬迁。我们需要理性地考虑这件事,有无必要搬迁这么多人?我们的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工作是怎么做的?以滑坡为例。我们目前研究并采取减灾措施治理的滑坡,实际上大多已经发生过滑动,滑坡的滑带、前缘剪出口、后缘边界等要素较为清楚。这些滑坡实际上是滑坡堆积体,其能产生严重灾害的“位能”大都消除。目前成灾最严重的大多为新生的滑坡。因此,应该加强对滑动前的“滑坡”进行研究,但是,如何回忆潜在灾害体的辩总值,其难度非常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加强科技支撑。这些年人类工程活动力度加大了,给地质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由于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已占地灾总数的6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达到80%。广东、福建、江西、贵州这些原本灾害很少的地区,现在由于工程开挖量明显增加,导致地灾频发。例如,贵州三穗高速公路建设,由于工程开挖量明显增加,导致地灾频发。例如,贵州三穗高速公路建设,由于工程队伍对边坡开挖及防护缺少经验,诱发滑坡,发生掩埋37人的惨剧。公路建成后,当地居民往往在外侧修建成排的吊脚楼,暴雨或河流涨水时,地基滑塌容易导致房屋的损毁和人员伤亡。记者: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技术较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各地情况不同,灾咱不同,采取的行政管理措施也不同,但也有共性的问题,比如群测群防是否是地灾防治的治本之策?灾害调查应该怎么开展?从技术工作的视角看,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有哪些建议?殷跃平:我认为,第一,群测群防要扩大其内涵。群测群防不仅仅是对乡村老百姓讲的,也要开展对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等广大群体的培训。这一点很重要。今年年初发生在四川丹巴县城和7月初发生在云南金平的滑坡险情,这就是由于土木工程人员缺乏地灾知识,随意切坡所致。同时,应把老百姓宅基地用地评估作为防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群测群防体系中,由县主管部门来评估宅基地的地灾危险性。这种评估在批地之前做,相对来说要简易一些,老百姓花费不多,承受得起。如果这项工作得到开展,那么在山区人为切坡的地方建房的话,人们就会主动去预防地灾,变被动为主动。目前江西等地就加强了傍山建房的用地评估和风险管理,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第二,山地丘陵灾害调查要抓住重点地区。突发性地灾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区。突发性地灾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区。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丰,不管我们怎么调查、防治,我国有四个地区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一直最多。这四个地区是秦巴地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以四川、云南为代表)山区、湘西鄂西地区。防治地灾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地灾调查工作。第三,地质灾害调查要使用高新技术。目前遥感技术最大分辨率达到0.6米,它对西部高山地区的滑坡能够解译得非常清楚。此外,通过遥感,还可查清岩坡体结构,但对植被好的地区效果差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措施来完善:要在县市地灾调查中提高调查精度,要加密控制,对关键点做到测绘水平。现在的县市地灾调查的比例尺是1:100000,工作中难免漏掉不少地方。在调查中,村庄、主要集镇的后山地区工作人员必须跑到位,看看有没有地灾的简易标志。举例说,重庆云阳老县城有一个滑坡体,过去灾害调查人员每次调查都没发现什么。后来再次调查时,工作人员发现在后山地区有许多马刀树。有了这种变形标志,人们就可以做出地质灾害预警。找到简易标志,下一步就要查看其岩土体结构。结合多种因素做出地质灾害预警,这样就能避免灾害损失。使用高新技术调查地灾,各地还有许多做法。如江西使用气象雷达跟踪技术预报降雨,对局部地区的降雨可提前十多分钟预报,防灾效果很好。由于中央气象台、国土资源部地灾气象预报是基于降雨量进行的,很宏观,是单因素预警。如果局部地区降雨量报不出、报不准,就会影响到地灾气象预报的精度。在三峡地区,一些重要桥梁、滑坡预防工程引进了光导纤维技术,实施实时监测,效果也不错。记者: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已推进到了什么程度?请简要评估一下它的绩效。殷跃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程建设活动力度加大,我国地灾进入了高发阶段。为减轻灾害损失,地灾防治工作作为地质环境管理的重点被逐步推动起来。这一期间,我国在地灾的调查、研究和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重庆、贵阳、兰州等许多山区城市都面临突发性地灾的威胁,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全国200多处重点地质灾害进行了防治,同时对全国地灾做了初步摸底调查,编制了以地灾为主的全国环境地质图系,对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一个宏观了解。当然这个工作还是初步的,因为图上只标注了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而实际上,大量地灾是潜在的。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提出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质灾害普查,起初进行了400个县市,并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后来,地质灾害县市调查数量增加到700个,预计在2005年完成。这项调查的目标是凡是有地灾隐患的村庄、集镇地区都要调查到,并将调查成果及时交给地方,由当地政府对隐患点实行监管。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1998年,我国因地灾死亡1500多人。开展县市调查、推进群测群防工作后,2002年、2003年、2004年地质灾害死亡人数都在900人以下。地灾成功预报次数也明显增加,1998年以前每年成功预报不过30次,1998年以前每年成功预报不过30次,1998年为80次,2001年达到600次,2004年为700多次。记者:说到“灾害风险管理”这一术语,请你解释一下。殷跃平:这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问题。简单地说,“灾害风险管理”涉及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成灾因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五个层次。就地质灾害领域而言,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等。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还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方法,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学。(5-7282-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