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工程解民忧

浏览次数:489  发布日期:2005-09-0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云南省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侧记刘 萍  资 敏云南省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境内分布有大面积的红层和岩溶地层,地表蓄水能力差,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2003年,云南开始实施“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和“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和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示范项目取得成功,特别是在今年的春旱中,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高原红层出甘泉红层是一种以泥质和粉砂质岩石为主的岩,因呈红色而得名。云南红层分布区总面积为10.56万平方公里,约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1/3,涉及3个地州,40个县(市),总人口758.8万人。由于地质及水文、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红层地区的水土涵养条件差,旱灾频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人口、大牧畜存栏数量的增加及水产养殖等因素,地表水体受到污染,一些村寨原来的饮用水源水质恶化。目前,云南全省红层区有约500万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据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王宇介绍,“云南红层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为32亿立方米/年,但直到目前,这些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都很低,除少数山区村寨直接引用泉水外,山间盆地只有少量人工开采地下水。”“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首先在楚雄市展开。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缺水状况,选择典型的缺水乡(镇)地区中主要为宽谷缓坡型和槽谷型缺水村庄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苍岭镇智明小学是楚雄市最大的一所农村学校,有师生500多名,一进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姜校长告诉记者,以前因为缺水,连树都种不活,校园里黄土飞扬,每天上千要派出一个班的孩子到三四百米远的地方轮流挑水才够吃。2003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的工程师来到学校,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打出一口97米深的地下井,从此结束了智明小学饮水难的历史。姜校长说:“这口井的水质很好,一天涌水达到了170立方米,全校500多名师生还有周围两个村民小组320多人和上百头大牧畜的饮水,全靠了这口井。今年大旱时,连抽了72个小时水都不干,真是起了大作用了。”有了水,智明学校的周围种上了1000多棵树,如今这些树苗全都成活且长势喜人,而师生们种下的5亩松孢菇更是为学校带来了1万多元的经济效益,这些钱都将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智明村打了33口井,村民再也不用每天早上大老远地去挑水了,现在村里还有10多家用上了太阳能。通过两年的勘查,云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云南省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展开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并选择典型缺水地区,查明地下水分布,实施开发利示范工程,缓解该区的人畜饮水困难。提出勘查方向、取水技术和开发规划建议,为带动解决缺水区人畜饮用水困难提供技术示范和经验。同时,打出214口井,解决了6301人的生活用水问题。科技引来岩溶水据了解,除红层缺水地区外,云南还分布有11.09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4%,在全省有岩溶分布的116个县(市、区)中,岩溶面积超过国土面积30%的有62个。而在这一区域,目前仍有约500万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一些地方,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寻找红层水源的同时,另一项找水工程“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和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大兴堡村有500多户村民,祖祖辈辈依靠牛、马到离村子1公里以外的中大河驮水进行生活生产。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后,中大河流域相继建起了氮肥、焦化等工厂,工业污染加上城市污水严重污染了中大河水,村民不得不在河边挖水塘,过滤河水饮用。为了尽快找到清洁的水源,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的工作人员在大兴堡村周围进行了3次勘探,并首次应用了核磁共振等新方法探测岩溶水,终于在180米深的岩层中找到了清洁的水源。“有了水后,村里在半山腰上修建了一个600多立方米的水池,再用水管引水进到村民家中,如今我们也用上自来水了。”大兴堡村村支书保文耀说。由于流域内岩溶发育在平布告垂向上不均匀,富水性差异极大,找水的难度非常大,一般成井率仅为20%左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电阻率测深、激电测深、核磁共振法、瞬变电磁法、联合剖面法、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地下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方法组合实验。选择了分布于不同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下的隐伏岩溶水源地、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天然出露的岩溶大泉等7个示范点开展工作。这项示范工程共解决了30326人、2976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并使3.22万亩旱地灌溉用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005年,云南遭遇了25年来最严重的春旱,但各项示范工程运转正常,抗旱效果非常显著。       (5-8162-HJ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