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解白洋淀之渴浏览次数:247 发布日期:2005-09-06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刘晓星“十里环园路、百里荷花塘……”白洋淀兴也水,衰也水。从1997年到2003年,有关部门先后从上游水库11次调水8亿多立方米,补给白洋淀。也正是2004年大规模的“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才使得今天“鱼肥水美”的景象在白洋淀再现。一位调研白洋淀生态保护的老专家这样说:“白洋淀珠水危机其实就是河北乃至整个华北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北就是一个更大的白洋淀,在时时遭遇缺水苦恼。”的确,“引岳济淀”并不能长久解决白洋淀的问题。据测算,在没有外来水补充情况下,白洋淀即使在汛后蓄满水(水位近9米),仅淀内蒸发、渗漏和生活用水,三年时间就可将全部水资源消耗完。经历缺水之痛、干淀湿地轮回之后,白洋淀之渴将由谁来解?白洋淀遭遇“肾衰竭”1992年8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的宋健在保定主持召开“白洋淀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后,白洋淀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始赴。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积极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水污染行为,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严格新建项目管理,从源头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实施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与污水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政策,在坚决取缔关停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重污染企业的同时,按照县域经济发燕尾服规划,有计划地对特色产业进行上规模、上档次、上治理的技术改造。经过多年的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2000年所有工业企业实施“一控双达标”以来,白洋淀上游所有排河工业企业已基本做到达标排放。然而单纯的污染治理远远不够。保定市副市长石小琢认为,整个白洋淀以及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白洋淀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并无多大改变。据保定市水利局的人员介绍,由于白洋淀流域处于华北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1.1亿立方米,可用水量为28.5亿立方米,流域内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2.5%。目前入淀9条河流中,仅拒马河、府河有水,孝义河等3条河仅在部分季节有水,其余河流长期断流。由于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不具备多年调济能力,区域内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在丰水年或汛期住往大量弃水,枯水年入淀水量又得不到保证,随时有干淀危险。在入淀的河流中,除拒马河水质较好外,其余河流主要接纳流域内工业和生活废水,由于工业废水的国家排放标准远远高于地面水标准,而农村生活废水大多没有经过集中处理,成为白洋淀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近两年来,淀区水位一直在干淀水位徘徊,淀区水质很难改善。水资源的匮乏,加上污染问题,对白洋淀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近几十年来,受水源不足、水位不稳、水质污染、过度开发等影响,淀内水生生物屡遭毁灭性破坏,致使白洋淀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功能衰退。18.6亿元恢复生态功能有水则喜,无水则愁。“白洋淀干淀受损的不仅仅是白洋淀区。”安新县白洋淀景区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克信说。白洋淀被称作华北地区的寒暑表,具有从大的时空上平衡这一地区生态的功能,在调节华北地区气候、为鸟类和各种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补充周边地区地下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而又被称作“华北之肾”。白洋淀干淀造成的“肾衰竭”,后果相当严重。“成垛的干苇子散放在淀中,淀底只有搁浅的船只,在干淀的5年时间里,以捕鱼为生的农民只好离乡到各地打鱼为生,白洋淀的一些地方拖拉机、三轮车穿梭往来,同陆地上一样。干淀使白洋淀及周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华北之肾’曾一度消失。”张克信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白洋淀必须建立补水机制,有相对稳定的水量保证。同时必须为白洋淀留出环境容量,以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位专家在调研白洋淀生态时说。这就意味着白洋淀及其上游地区必须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入淀水域污染防治和白洋淀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建设,有效改善白洋淀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科学经济的水资源调蓄利用方式,确保白洋淀水位稳定、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实现白洋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据保定市环保局的人员介绍,预计总投资18.6亿元的《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已经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实施,目前保护区的机构建设已经完成。此规划的实施将大力改善和建设湿地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它的建设实施将把白洋淀保护的重点由单纯的水污染防治转向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对今后的白洋淀保护和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8122-HJ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