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研讨荒漠化防治浏览次数:525 发布日期:2005-11-0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时政 用利好政策推进生态治理记者步雪琳报道,9月1 4~17日,由中、韩两国的环保NGO“自然之友”和“环境运动联盟”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韩“荒漠化防治”国际专题讨论会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召开。本次讨论会的主题为“荒漠化治理中的生态恢复”,30多位来自中、韩两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和民间组织代表就中国北部荒漠化治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工程管理处处长白建华介绍,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1999年(第二次荒漠化监测结果)减少了37924平方公里和6416平方公里。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土地荒漠化形势呈现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治理形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被比例较大,植物群落稳定性差;沙区自然破坏力很大,植被成活与生长极为困难,如果管理稍不到位,就可能前功尽弃;导致荒漠化形成的各种人为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她表示,应实行荒漠化土地治理与开发的优惠政策,建立荒漠化土地及治理成果的合理流转机制,加强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并适度发展沙产业,利用产业开发,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在进行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特别要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韩国环境政策评价研究院研究员秋长珉提出,应构筑政府、居民、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防治沙漠化及生态治理的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居民进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开发以生态治理为基础的经济项目,将生态治理的成果归于农牧民,形成农牧民自发保护生态的机制。在荒漠化治理中如何发挥当地居民的力量?“草原之友”民间环保协会的哈斯其木格认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草原文化适合草原地区的人文环境,草原文化尊重自然,草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积累了适合草原生态生存下去的很多经验和技巧,应提倡适合干旱草原地区的游牧生产方式和节约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在充分调动牧民保护草原积极性的同时,还应采取措施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的能力。 (5-9222-HJ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