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调局西部找水之岩溶区篇浏览次数:711 发布日期:2005-11-14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我们现在不用靠天吃饭了”孙宇浩“有了这股泉,我们现在不用靠天吃饭了。”望着绿油油的烟叶地,家住云南省泸西县三塘乡、今年45岁的烟农唐明双感慨万分地说。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省遭遇了25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全省924座库塘干涸,700多万亩农田受灾,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然而唐明双生活的泸西县三塘乡俱久村却大不一样,尽管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干旱灾害比其他地区来得更频繁更严重,但由于中国地调局在此为试点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使得当地3300多人、1415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和5000多亩旱地经济作物的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据资料显示,我国岩溶石山面积达34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岩溶石山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八省(区、市),其中以贵州、广西、云南最为严重。由于该地区岩溶发育,且降水迅速转入地下,从而形成了“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现象,造成缺水人口1700多万,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旱涝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该地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此,中国地调局根据国家发展宏观战略。于1999~2002年安排实施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踏进“山连着山都是灰石头,沟连着沟都是干河沟,坡连着坡都是陡坡坡”的岩溶石山地区,当地村民不止一次地向地质工作者表达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不需到几千米外去背水,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水果。地质工作者听后心里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村民们这一最基本的愿望,更加坚定了地质工作者找到水、找好水的决心。经过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及地科院桂林岩溶研究所等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初步查明区内分布地下河3066条、岩溶大泉7997个,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每年1808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每年620亿立方米,目前每年仅开发利用92亿立方米,只占总量的15%,尚有500多亿立方米的岩溶地下水可供开发利用。这一调查成果在通过权威专家的论证后,立即付诸实施:2003年,中国地调局和云南省政府开展了“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项目以泸西县小江流域为试点,在岩溶高寒山区,实施表层泉蓄引工程;在溶丘台地槽谷地区,进行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在岩溶谷地区,开展岩溶大泉开发。通过对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勘查开发,探索出适合深切割岩溶高中山区、岩溶丘陵区、岩溶台地区等不同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岩溶水有效开发的多种模式。截至目前,示范项目已竣工5口深井、10余口浅井以及两处青层岩溶泉水调蓄工程,解决了当地26360人、7821头大牲畜饮水2.5万亩旱地作物的灌溉困难。唐明双家的9亩烟叶地,正是得益于这一工程。据泸西县林科所所长王义福介绍,2002年,该所承担的全县500多万株退耕还林育苗任务,由于缺水,树苗死了2/3。现在所里的果园基地打出一口深水井,每天出水量达200多立方米,树上的果子要比往年早一个月熟。2003年,中国地调查选择了贵州大小井地下河系统进行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并选择其中的巨木地下河流域开展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首期堵河提水工程已竣工,建成高7米、宽25米的水坝一座,水轮泵站两座,1000立方米高位水池一座,输水管道10千米,解决了巨木地下河示范区内黔南州平塘县边和克度两个镇1.7万人、1.03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题。据悉,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居住在塘边、克度两镇布依族群众的人畜饮用水及5.5万亩耕地的灌溉。同时,地质工作者根据贵州省中心城市需水量、缺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提出黔东北、黔中及黔西北地区适宜机井开采,黔南、黔西及黔西北地区适合以岩溶大泉及地下河系统为主的集中蓄、堵、引,黔北地区适宜机井、地下河及岩溶大泉混合开采的方式解决城镇生活供水难题。2003年,中国地调局在广西清江流域进行试点,开展了“广西苹果表层岩溶泉利用示范工程”,不但成功解决了当地1335人饮水和200多亩土地灌溉难题,还有力地促进了岩溶石漠化的生态环境整治。……据了解,中国地调局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探采结合,采用斜井取水、地下河天窗提水和施工打井等综合手段,为干旱缺水群众打井88口,获取水量8.1万立方米/天,成功解决了24.47万人和6.39万头牲畜用水困难。此项目的实施,不仅科学地指导了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西南地区十分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5-10274-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