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系统两项地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浏览次数:662 发布日期:2006-02-06 分类:综合用新理论新方法,“三江”云南段发现和评价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4400多亿记者赵凡、王正端报道,1月9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在众多获奖项目中,国土资源系统有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们分别是:由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承担完成的《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成都理工大学等承担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三江地区,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地带,是我国最具潜力的资源富集区。云南省地质矿立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承担完成的《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历经10多年攻关,在找矿理论、勘查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地质找矿上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效益巨大。项目创新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解决了古生代——中生代(3.6亿年~1.0亿年)到什么地方找矿、找什么矿的问题。首次提出了“陆内转换成矿论”,揭示了三江地区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机制和构造背景,解决了在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问题。提出了5套有效的找矿集成技术,实现了勘查评价快速高效。理论和方法技术的突破,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实现找矿上的重大突破,在西南三江云南段新发现和评价了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4400多亿元。中国西南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金沙江及其主要支流以及澜沧江、怒江等深切成谷,形成高山峡谷的地貌景观。特殊的地域地质环境,导致由于高边坡失稳造成的崩滑地质灾害极为频繁。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成都理工大学等就开始了对这一部问题的探索与开拓,通过三代人20年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在深刻认识中国西南地区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及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边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枝术,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因为更符合西南地区高边坡的客观实际,并能够更好地为高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的途径,已经在西南地区若干大型工程和灾害防治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产生了很好的实施效果。2005年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是经过学科专业组初评、国家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科学技术部审核、最后报国务院批准做出的。此次有两位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个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9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8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8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5位外国专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据了解,国土资源部从2001年至2005年,完成科技成果11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项目22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此次获得的两项都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01101-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