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科技计划,创新唱“主角”——访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司长黄宗理

浏览次数:602  发布日期:2006-03-17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时政
“十五”的精彩历历在目,“十一五”的蓝图徐徐展开。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土资源系统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取得建部以来的最好成绩。即将召开的国土资源部科技大会,又将为人们呈现出怎样的  精彩,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司长黄宗理对部“十五”科技创新重大进展作了精彩回顾。国家创新计划  我部担当重要角色5年来,国土资源部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在黄宗理看来,国土资源部在“十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当其冲。据了解,“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1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4项,参加3项;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0项;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科学条件平台项目几十项;承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项目3项,项目经费总计近5亿元。目前所有项目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型矿床成矿机制、深海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举世瞩目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于2005年4月胜利竣工,我国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入选“2005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确定了典型矿集区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建立了中国大陆成矿理论体系,发展和应用了找矿新理论和新技术圈定大型矿集区的战略靶区。此外,科研人员自主开发多项深海油气和水合物勘探新技术为海域能源的发现提供科技支撑,提高了深海资源探测能力。基础研究抢占地学前沿据黄宗理介绍,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瞄准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关系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集中资金开展创新研究,陆续启动了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长江三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等9项专项项目和成像光谱填图技术、电磁探测技术等40余项重点项目。首先,基础研究抢占地学前沿。中国岩石圈研究揭示大陆地壳深部三维结构,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央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取得了对南北板块会聚新认识。自主开发中国地学大断面与深部探测数据库共享平台,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知识宝库。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使我国的鸟类、真兽类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领域的研究迅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关岭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研究,以及元古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发现,对探讨生命科学和地球发展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层学研究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迄今已经收获5枚“金钉子”。SHRIMP锆石U-Pb微区年代学研究成果丰硕。西部水、土资源基础研究,在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系统与水资源演化规律、水—土—生态协调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与调控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西南岩溶研究揭示了岩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规律,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模式,为提高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更新资源管理理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能源资源评价成果丰硕黄宗理回顾了“十五”期间矿产资源、油气资源预测取得的重大进展。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西南“三江”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罗布泊及外围钾盐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了“高山深盆迁移”和“两段式”成钾新理论,在罗北凹地,发现了超大型卤水钾矿,实现了我国找钾的第二次突破,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研究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创新成果,显著提高了矿产资源预测能力。油气资源预测方面,在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发现新油气。新能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首次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并圈定了一批资源勘探远景区。此外,南海油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开发的深海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首次揭示了深海陆坡区沉积盆地基底。高新技术研发再上新台阶高新技术的研发是“十五”期间科技创新的重大进展之一。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建成,为国土资源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发研制成功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解决了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同步数字化的关键技术难题,改造了传统工作方式,实现了资源信息源头的数字化。网格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成功实现信息资源、软/硬件资源的远程共享和协同操作。对地观测技术能力大幅提高,构建了低空—高空—航天系列化高精度遥感技术。重点发展了高分辨率航空磁测及成像光谱技术和无人机—飞艇低空遥感技术,成果产品已实际用于海域高精度航磁调查、矿产资源评价、高分辨率城市基础信息调查等领域。地质灾害环境监测技术方面,解决了滑坡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短期预报、快速反馈关键技术,建立了三峡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体系为寻找、大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线索。卫星遥感、航空物探及特殊景观区化探等快速勘查新技术难题基本解决,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矿产地和勘探靶区。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方面,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冻日晒分离—太阳池集热沉锂—水浸碳化提纯”整套低成本提锂新工艺,为年产5000吨碳酸锂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由此开创我国盐湖锂产业。非金属综合利用技术得到显著提高,高长径比矿物改性技术等非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提纯设备成功研制。项目管理新机制助推科技创新黄宗理认为,“十五”科技计划之所以能全面顺利实施,并在多方面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重要原因是坚持推进了项目管理的新机制。据了解,2000年,结合部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部科技项目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建立了新的项目运行机制。在立项上,从过去的科学家自由申请转变为以国家需求、部工作目标任务为指导,同时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选项机制。在项目的实施上,以基地建设为中心,稳定支持和竞争开放相结合,实现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相统一。在项目设置上,根据项目的全局性、学科交叉性等,设置为重点项目或专项计划项目的组织形式。通过建立专项项目专家负责制和重点项目负责人竞聘制等管理措施,在“十五”科技计划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提高了管理效率,激励了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从机制上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6-02282-DKD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