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通讯2006年第二期(总第52期)

浏览次数:535  发布日期:2006-03-2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通讯
本期导读:综合信息◆     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会议召开◆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研讨会议召开◆     关于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状况检查工作的函◆     关于开展2003、2004年度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检查的函地方信息◆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展系列活动◆     云台山斥资1.5亿建数字化景区◆     宜昌—巴东高速公路穿越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论证通过专家评审 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会议召开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将于2006年9月份在爱尔兰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期间评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将在5月14日云台山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研讨会前后对我国新申报的地质公园进行考察。为了更好地迎接考察,2006年2月21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会议,6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和相关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共计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赵逊教授首先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地质公园有关活动的动态,各申报单位介绍了各自申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张建平教授介绍了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地质公园自评估最新标准的草案。最后,姜建军司长总结发言,并对迎接联合国专家考察进行了布置。会议决定,各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和考察接待方案必须在3月15日前报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在接待考察时各单位要注意以下事项:1、光盘要中英文的,如果能有其他语种的更好;2、按照最新自评估表的要求,系统做好多媒体陈述;3、做好当场询问的准备;4、野外考察时间、路线的设计要精细,考察路线上的解释牌质量要好、英文要准确,编写好考察参考资料;5、更新、改造博物馆、对数据库等资料进行补充;6、接待礼仪。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研讨会议召开   自2001年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以来,我国迄今已有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2家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有效监督、协调和引导,保证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功能,已成为各级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最近,国土资源部正在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把提高地质公园的建设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拟订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已经达成共识。据悉,“办法”从完成初稿至今已经完成了8个轮次的修改。为提高可操作性,并保证在出台后能够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切实作用,“办法”在拟订过程中广泛征求和吸收了各方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包括法律专家、政府官员、地学专家和公园管理者等。最近,地质环境司组织我国的12家世界地质公园和所在省厅地质环境处就“办法”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到会的公园代表都是各地质公园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入见解,他们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地质公园的现实与国情,已经在“办法”的后续修改中得到广泛吸收或采纳。按计划,“办法”的草案还将在更大范围的地质公园内征求意见和建议。从现有内容可以看出,“办法”强调了地质公园规划应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划相协调,同时,“办法”将对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审批程序及要求、后期建设、科研、科普、检查评估(督察员制度)及奖罚等进行明确规定。另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经将今明两年定为地质公园“质量年”,集中精力提升在建公园的质量。一些具体的工作已经开始部署。国土资环函〔2006〕4号文要求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状况检查工作。各地质公园在4月中旬前完成自查,检查内容包括地质公园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情况;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状况;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解释牌等建设情况;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情况(如导游说明书、科普宣传册、专题研究及学术等);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届时,国土资源部将组织专家进行实地抽查。  关于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状况检查工作的函国土资环函〔200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为了加强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国家地质公园检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检查方式采取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国家地质公园的自查工作。我司将在各有关单位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实地抽查,重点抽查各世界地质公园和已揭碑开园的国家地质公园。二、  检查范围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6号、388号文批准的国家地质公园。三、  检查内容1、地质公园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情况;2、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状况;3、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解释牌等建设情况;4、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情况(如导游说明书、科普宣传册、专题研究及学术等);5、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四、时间安排自查时间:2月中旬至4月中旬。各单位在4月2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我司。抽查的具体时间、地点及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六年二月十四日  关于开展2003、2004年度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检查的函                  国土资环函〔200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3]530号)的有关规定精神,为了加强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成效,经研究,决定开展2003、2004年度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检查范围2003、2004年度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资助开展的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二、检查方式(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邀请同级财政厅(局)负责组织本辖区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承担单位开展自查。在项目自查的基础上,项目承担单位编写项目成果报告。(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会同同级财政厅(局)汇总并编写项目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项目执行概况、总体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三)国土资源部将成立检查组,对全国的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进行检查。检查采取集中听取汇报和实地抽查结合的方式进行。三、检查时间安排(一)各单位应在2006年4月15日前完成相关的自查材料,并将总结报告上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二)国土资源部检查组的具体检查时间、地点及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六年二月十四日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展系列活动值黄山当选世界地质公园两周年之际,公园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一、2月13日,在《黄山日报》刊登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专版;二、慈光阁游人中心悬挂庆贺横幅,开放地质展厅,工作人员从地质的角度向游人进行讲解和接受游客的咨询;三、在游人中心设立柜台,向游客出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黄山》;四、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进行喜庆氛围布置;五、在黄山风景区电视台播放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宣传片等。待天气晴好时,还将对世界地质公园主碑进行出新和周围环境进行整治。此外,公园还将组织座谈会,邀请省国土厅、市国土局、332地质队及管委会相关处室人士参加,集思广益,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今后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云台山斥资1.5亿建数字化景区河南省焦作市将投入1.5亿元,把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打造成数字化景区,06年“五一”节前投入使用,成为该省首个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景区。云台山数字化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一是建立云台山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GPS车辆调度、智能监控、景区规划管理、网上游等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控制管理成本;二是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系统,及时对大气、水、森林、地质等实用信息收集、分析,监测并研究生态环境变化;三是建立森林火险、地震、泥石流、病虫害等灾害监测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为景区“保护、科研、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高景区保护质量;四是建立云台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对景区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各旅行社的网络化整合。该项目已2月初开始实施,“五一”节前景区电子票务系统、景区景点停车场智能监控系统、DLP多媒体展示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可投入使用。宜昌—巴东高速公路穿越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论证通过专家评审2006年2月14日,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委托,宜昌——巴东高速公路穿越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论证报告评审专家组,对《宜昌——巴东高速公路穿越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论证报告》(以下简称“论证报告”)进行了评审,在听取项目承担单位汇报和详细阅读有关资料和图件的基础上,与会专家通过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该“论证报告”本着公路建设与地质公园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本着将公路建设对地质公园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和变不利为有利的基本原则,对高速公路的选线进行了比选研究。该论证报告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依据充分,思路清晰,基本原则正确,为减少影响采取的保护方案和工程措施的建议是可行的,符合该地质公园的实际,能够基本满足地质公园保护的需要。同时,专家建议: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地质地貌景观特点,注重美学视觉效果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在地质遗迹集中出露区优化线形设计。地质公园规划与公路规划相协调,以公路建设促进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地质遗迹保护的监管,减少工程建设对地质遗迹影响,同时对工程施工新开挖的重要剖面等地质遗迹加强保护。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协办报:部领导,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成员 编辑: 胡杰  周萌                           审核:姜建军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