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农业建设“搭脉”浏览次数:484 发布日期:2006-04-27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浙江农业地质调查纪实李 风靠祖传经验种地的状况开始在浙江得到改变,农业地质调查使田野的脉络更清晰,浙江根据调查成果“腾笼换鸟”,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数字农业。去年年底,全国首个省部级农业地质调查试点项目——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全面完成,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将为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为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以及效益农业建设、“数字农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大的基础意义。“透明的田野”;7654平方公里土地长出的竟都是富硒产品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开展的大型基础性、应用性项目。该项目从2002年开始,历时3年9个月,共完成调查面积为4361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3773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8%,覆盖了全省86.5%的农用地;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平方公里。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透明”的田野。调查表明,全省主要农区的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绝大部分农用地能够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沿海滩涂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较好。调查区236.5万公顷农用地之中,能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农用地面积为179.8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6%。沿海滩涂中,除镍元素在乐清湾一带超标外,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较好。调查报告解剖了玉环文旦、诸暨香榧、临安小核桃、长兴银杏、常山胡柚等多种全省名优特农产品产地的地质背景。通过了解地质背景,农民知道了原来这些名优特农产品的生长,不仅要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还得有相关的地质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次调查圈出了29处约7654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区。部分水稻、茶叶、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硒含量已达到标注富硒农产品标准,已经具备了产生经济效益的利用价值。“腾笼换鸟”:依据农业地调成果,全省划分了特色农业区、13个农业亚区,并开始调整全省农业种植结构浙江省根据土壤的地质背景,开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这被形象地称为“腾笼换鸟”。对于不适合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地,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提出,除了将其调整为林业用地或建设用地外,建议开展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全省名特优农产品的适生环境,、研究人员提出依据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在科学的规划下,让土地产生更高的效益。调查报告从总体上划定了可以拓展名特优农产品的土地:“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平方公里;玉环文旦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88平方公里;长兴银杏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常山胡柚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杭州市萧山是根据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在全区作出了“花卉、苗木、蔬菜东扩南移”的大调整方案,并把适合种植大青梅的13万亩土地,规划进青梅种植区内。农业地质调查不仅第一次发现了浙江省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还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到一些土地上种植的不少农作物已经是富硒食品,如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的茶叶,龙游的志棠白莲,瑞安的马蹄笋,天目山竹笋,慈溪的西兰花等,这些农产品的含硒量已经达到了标注富硒农产品的标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浙江根据调查资料及区域评价和专题研究成果,结合省、市、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或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分别提出了农业规划和区划建议及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划建议,将省农业区域划分为3个特色农业(功能)区及13个农业亚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还揭示了近些年农村化肥过度使用的严峻问题。浙江省目前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的成本、农民的负担,而且还会损害土地,从而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数字农业”:科学用地,科学种田,农业离不开科学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农业地质环境还在动态变化,本次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可能短期解决,浙江的发展还会对农业地质环境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确切地说是全新的课题。比如,以往我们讲保护土地,保护农田,主要是从数量上着眼,如今,我们通过“透明”的农田看到了土地质量,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办法来保护土地,保护农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由于农业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开放式系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很大,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所以,对土地质量的监管也需要全天候的动态监管,虽然调晒成果已经为土地质量的动态监管奠定了科技基础,但是,动态监管还需要建设全省农业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还得建立权威的土地质量研究机构。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着眼于摸清全省土地、环境的总体情况,用的是小比例尺,要使全省每一块农田都“透明”起来,每一户农户都能科学地种田,还需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大比例尺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在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期间,萧山、平湖、龙游等县(市、区)已经在享用调查成果,品尝科学甜头,因为这些县(市、区)作为示范区,已经搞了大比例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如果全省各县(市、区)在以后几年都能在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大比例尺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那么,高科技的“数字农业”基础也就初步建立了。如何逐步解决以上问题,使调查成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对此表示,要开展“315”计划的论证与制定工作,构筑“三个”技术支撑载体,制定并实施“五项制度”,即构建一个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平台;建设一个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一个绿色土地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实施绿色土地认证制度、绿色土地保护制度、绿色土地监测制度、污染土地建档制度、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同时,要深化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的成果应用,下一步将着重做好五项工作:建立以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需求的“土地(农用地)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编制以服务于农业种植规划的“优势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区划”;提供服务于效益农业的“富硒土壤资源及评价”;编制以服务于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农业地质环境图集”;完善并建成以服务于信息农业建设的“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6-04103-GTZYB)
附件下载:
|
同主题文献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