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亚洲褐云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

浏览次数:705  发布日期:2007-08-29  分类:学术动态
美国科学家日前称,在亚洲南部的天空,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污染颗粒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不亚于温室气体。而且,由这些悬浮颗粒所形成的褐色云层正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上空,因此,它们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即将出现的灾难性融化具有重要影响。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研究的这一最新成果。“亚洲褐云”是一种西至印度、东至中国的褐色云层,在1999年的印度洋实验中首次被观察到。科学家们认为,褐云由悬浮于空气的颗粒和污染物形成,又因湿度适当而转变为薄雾或阴霾,它最初可能形成于1997年印尼发生的“霾害”。印尼传统农业都是采取放火烧山取得耕地,再利用雨水扑灭火势。1997年,当印尼农民放火烧山时,雨并没有出现,然而天气却异常干燥,结果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浓烟因气候的异常而无法扩散,停留在距地表数公里处。2002年9月,联合国公布东南亚上空有一层厚达3公里的“亚洲褐云”,并指出这可能是造成东南亚某些地区每年旱洪灾害甚至生命损失的重要原因。之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开始资助一项运作至今的“亚洲褐云”研究项目。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亚洲褐云”每年都会覆盖南亚、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部分天空。从全球范围看,因为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来自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所形成的褐云会降低周围大气层的温度。但是,这些浮质颗粒也能吸引太阳辐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周围大气层的温度。2006年3月,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穿越印度洋上空“亚洲褐云”的飞机所采集的数据,发现该地区云层中含有更高的热量,喜马拉雅山和这些云层刚好处于同一位置,因此,过热的云层将加速冰川的融化。根据从1950年到现在的大气变暖模拟数据,研究小组发现,相比较于每10年增加0.1℃的基准,这里云层的温度是每10年增加了0.25℃,其中0.15℃是“亚洲褐云”和温室气体共同“贡献”的。科学家称,数据显示,“褐云”对所在地区大气变暖的贡献在一半以上,这几乎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2倍。事实表明,悬浮颗粒对区域的影响非常重要,大气中悬浮颗粒的作用并不如我们以前想象得那么简单。它们不仅将大气变冷,而且正在对所在区域造成更为复杂的影响。(王 云)(2006.8.16,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