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科技,科学防治地灾

浏览次数:494  发布日期:2006-08-2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对保康特大群体性地质灾害的思考黄秀国新闻回放:去年七八月份,湖北省保康县在经历长达一个多月的持续干旱之后,又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导致一场特大地质灾害群体性暴发。全县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975处,较大型地质灾害达372处,灾害总体积达3853.3万立方米,体积超过100万立方米的特大型地质灾害4处,超过1000万立米以上的2处;对县城、集镇等人口密集区构成威胁的达52处,对河流构成威胁的18处,对公路造成威胁的766处。全县因灾造成15052间民房严重受损,1717户6395名群众失去家园。这次灾害范围广、面积大、频率高、种类多,时间短、规模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基础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前所未有,地质专家一致认为,湖北保康“15·8”特大群体性地质灾害在全省乃至全国罕见。地灾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保康这次地为,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地质结构脆弱是导致地灾的主要原因。保康县地处鄂西北边远山区,荆山山脉和秦巴山脉横贯南北。境内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有大小山头3193座、大小沟3369条,最高海拔2000米,最低海拔194米。该县由于地质结构呈山地强烈上升区,地质构造以粉砂岩、页岩为主,抗风化能力弱,易变形破碎,地质环境相当脆弱,特别是城区,近南北向背斜轴部,两冀存留花页岩、粉砂岩大面积出露,固母岩的抗蚀能力弱,县城两侧山坡堆积了大量松散结构的残坡积亚黏土夹碎石。湖北省地质八大队。水文地质大队和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等单位曾先后对该县境内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已勘明的各类地灾就有126处。调查结果显示,该县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雨量异常偏多是导致地灾的另一原因。因境内地貌复杂、高低悬殊,造成不同的气候特点,降雨量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且降雨强度随地势而发生变化。境内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其中7月至9月的降雨量最多,占全年的2/3。保康历年来全年的降雨量为894毫米,但2005年7月5日至9月2日短短57天的时间里,降雨量就达到968.2毫米。持续阴雨,使地表水渗透进入土体孔障和岩石裂缝,起到润滑作用,使土石的抗滑强度降低,再加上连续多次的强降雨使地下水位和水压俱增,对岩土体产生了巨大的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在高强度的暴雨袭击下,导致山体滑坡、崩塌全面暴发。人类工程活动无序也成了导致地灾的“帮凶”。保康县是全山区县,唯一的交通靠公中承载,修公路就必面削坡填方、开山炸石;随着城乡居民建房发展迅速,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多依山切坡建房;加上矿产区开采时间长、开采矿洞多,有的已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改变了地下(岩石)应力分布状态,局部已经产生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因素是导致该县频繁发生特大地灾的“帮凶”。依靠科技百步,实施科学防灾在抗击保康地灾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特为今年的地灾防治提出以下建议: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地灾防治的宣传教育。当前,尤其是在各重点防治区域,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树立广大群众的防灾减速 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抗御地灾的能力。加强灾害管理,建立健全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灾防治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地灾害防治制度以及汛期地灾预报防灾制度、灾情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地灾防治要实行县、乡两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形成以政府牵头、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地灾防治工作格局。针对该县矿产开发、公路建设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问题,对矿山开发,必须严格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新建矿山准入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对于公路建设,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地质环境的法律、法规,既要注重道路质量建设,又要注重道路边坡环境的保护,防止地灾的产生;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要参与道路建设的竣工验收,尤其对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隐患地段,应有具体的专门意见,确保公路在运营期是不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加强协调配合,开展群测群防。要建立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将防灾、减灾社会化,从政策和经济方面鼓励植树造林和其他环境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地质环境,避免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积极开展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工作,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灾前兆信息,充分利用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防灾。积极推广和应用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专题研究,为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区域 地质环境入手,改善环境,控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对已处于灾害危险区的受灾对象采取避让措施。同时进行退耕还林、坡改梯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坚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编制重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编制重点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建立常备不懈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三是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威胁人口多、搬迁困难或搬迁成本大于治理费用的灾害体可采用工程治理措施,在勘察、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工程治理。(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2006.8.1,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