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微生物“帮忙”

浏览次数:489  发布日期:2007-04-27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内蒙古两个示范基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90%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困扰着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威胁。荒漠化治理究竟有没有良方?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技人员经过探索,将微生物植入沙土,使其不断繁衍,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营养来源,从而加快并稳定沙地的土壤化进程。2006年7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设立了横向合作项目《荒漠化盐碱化国土治理效果评价标准研制》,历经3年,先后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东北缘和河北丰宁县小坝子乡沙坨子村的两个荒漠治理示范基地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实地取样调查。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对在相同位置拍摄的图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土壤中活性有益菌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完成了基于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微生态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三个层面的治理效果评价。项目研究表明,以上两个示范基地内所采用的“同位草灌乔菌藻生物组合法”、“层状硅酸盐肥料组合法”、“微生物种植绳法”等多手段、工程化方法同步使用,所获得的治理效果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可持续性。工作人员通过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初步评价,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具有水平根系的灌木及牧草与具有垂直根系的乔禾搭配在一起,在含有微生物种植绳和含有肥料的高吸附性硅酸盐的作用下,植物群自身可建立起灌、草、乔互相依存、相互营养的共生根系网络系统。这一根系网络系统使植物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吸收和共享有限的地表降水,减少蒸发,同时沙土植入的微生物不断繁衍,增进了沙土的自养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机物营养来源。实际结果显示,这两个示范基地的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小于5%,达到治理后的大于95%,生态得到了实质性的恢复,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徐海军)(2007.4.17,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