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地质工作 服务城市发展

浏览次数:541  发布日期:2007-05-17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访天津地矿局副局长赵维明金小平天津地矿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天津市地质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加强重点地质工作,积极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日前,记者采访了天津地矿局副局长赵维明。记者:一直以来,贵局以服务天津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己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多项技术支撑。请您谈一谈在备受国人关注的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中,贵局做了哪些工作?赵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此,我局把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2006年,我们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解决水源地应急供水问题。我们组织了精干的地质队伍,由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和地质勘探二队联手,在滨海新区的黄港洼进行了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共完成7眼勘探钻孔的施工,为滨海新区提交了日供水量达5万立方米的水源地。另外,我们还组织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对滨海地区土壤(耕地)盐碱化状况进行了调查,准确掌握了滨海新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和分布规律,圈定了重度盐碱化面积约138.68平方千米。这一结果为滨海新区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记者:据了解,贵局目前正在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请问这一服务功能体现在哪里?赵维明:这一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目前,由我局地调院、地勘院、地热院、测试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天津城市地质调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完成了12个子项目、专题的设计编写,其中6个通过了审查,并提交了多项成果。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调查完成阶段性成果,为正在编制的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成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我局开展的大地电磁测深专题调查,圈定了城区岩体分布状况,为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记者: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贵局在这些方面提供了哪些服务?赵维明:我们在优势资源——地热的勘查方面收获颇多。今年天津地热院经过深部地热普查、详细勘查,潘庄—芦台地热田、宁河一汉沽地热田和万家码头地热田等通过储量认定,为天津市又增添了4个地热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保障。周良庄地热田普查通过项目勘查,查明一处大型中低温地热田,资源条件良好,水质好,出水温度高。天津地调院完成的“垃圾堆山造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为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完成的中心城区周边土壤污染调查,对地球化学环境进行了调查和分区,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元素对蔬菜的影响,也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记者:据我们了解,贵局在服务天津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赵维明:天津地调院开展的京津城际铁路地面沉降研究、京津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监测方案、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地质情况研究、滨海国际机场跑道及运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都属市级建设重大研究项目,其成果为城际铁路、A320空客大型客机起飞降落跑道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质服务,保障了铁路的建设和机场跑道建设的顺利开展。另外,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地质安全。天津市由于缺水,常年的地下水开采以及海水倒灌,造成地面沉降。地质工作的服务就是要搞好监测,随时发现问题,为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为此,我们专门在“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项目中设立了“天津市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子项目,针对天津市平原区地面沉降展开了调查,并以GPS监测网建设和测量工作为重心,将以往的分层标单项监测发展为多手段监测,进一步完善了天津市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大了滨海新区的监测点密度。记者:贵局局长廉敬民在2007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天津地矿局新的一年将创造性地加强地质工作,坚持突出特色。继续巩固和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作用,紧密参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地质工作和地矿队伍的地位。加强拓展地质工作,公益商业共同跨越。您能否诠释一下?赵维明:确切地说,我们仍将突出服务功能,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同时,围绕全市发展需要,加强工程地质。这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地热、地下水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积极推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促进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地热资源的回灌研究,促进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好市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项目,做好城市地质调查,特别是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调查研究,为地铁等重大工程设施建设提供服务。加强以地面沉降为重点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开展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合理利用海域资源。开展软土工程特性研究,为填海造陆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2007.5.1,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