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通讯2007年第三期(总第64期)

浏览次数:510  发布日期:2007-07-16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通讯
 本期导读:综合信息◆     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召开◆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地方信息◆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姻美国大峡谷公园◆     庐山建成我国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召开6月12日-14日,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学专家40余人以及国内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出席会议并讲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代表分别向大会致辞。贠小苏在讲话中指出,庐山以第四纪冰川活动著称,以其独特、完整的地质遗迹,奇秀的景观和内涵深远的历史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作为最早倡导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现已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8个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随着地质公园概念的推广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各级政府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上日程,积极支持地质科学普及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各地政府还积极投入经费,开展环境整治,地质公园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大大提高了社会各界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贠小苏提出,中国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从初始阶段就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地质公园的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我们主办国际地质公园研讨会,就是要搭建一个科学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促进,共同推动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中国地质公园管理单位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与理念,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推进地球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贡献力量。研讨会上共宣读论文49篇,其中外国专家论文15篇。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庐山的地形地貌及冰川遗迹,对庐山的地质遗迹、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6月2日上午,在风景秀美的河南济源王屋山脚下,举行了隆重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揭碑开园仪式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和儒主持。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王屋山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文件。 济源市市长赵素萍说,王屋山-黛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古生物化石、水体景观和地质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型世界地质公园。济源市和新安县政府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着力打造“绿色、原始、生态、古朴”的旅游发展特色。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大自然赋予济源、洛阳两市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以成功申报为契机,信守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和展示珍贵地质遗迹、大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按照要求编制和完善世界地质公园规划,把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真正建设成为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在揭碑仪式上指出,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在黄河两岸的王屋山、黛眉山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此次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王屋山、黛眉山丰厚地学遗产资源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济源市和洛阳新安县人民科学保护人类珍贵遗产资源工作的最高奖励,希望济源市政府和新安县政府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标准,把地质公园管理好、建设好,与世界先进的世界地质公园接轨,努力实现地质遗迹的永续利用,造福当代,造福子孙后代。此次在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的同时,还召开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安徽黄山地质公园等20 家代表们分别介绍了建设、管理地质公园的工作进展,围绕如何建设和保护好地质遗迹,建设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培训基地等展开了研讨,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联谊会章程》《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讨论稿。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6月18日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上午9时20分,当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主任、温州市副市长叶际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王瑾女士手中接过世界地质公园匾额和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无不为雁荡山成为世界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世界地质公园而欢欣鼓舞。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由乐清雁荡山主园区(450平方公里)、西园区永嘉楠溪江景区(71.6平方公里)和温岭方山—长屿硐天景区(20平方公里)3个板块组成。雁荡山属于大型滨海山岳风景名胜区,最高海拔1108米。 雁荡山属于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中生代火山岩带,是一座距今1.28—1.08亿年早白垩纪的大型破火山,以古火山机构及火山岩地貌为主要地质遗迹,其火山岩活动涵盖了陆上不同成因、不同结构的喷发流纹岩,保存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溢流——再爆发的全过程,地质书籍描述到的各种流纹岩,在这里都能找到。作为一座天然的早白垩纪流纹质大型破火山机构的“立体模型”,雁荡山被称为“了解地球的钻头”,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流纹质岩石的天然博物馆”。 在火山形成后的内外力地质作用下,雁荡山沟谷深切,地貌险峻,多方位地展示了破火山内部各种地质要素,由此而造就了“奇峰怪石、层峦叠嶂、石室石洞、飞瀑流泉”四绝著称的火山地貌景观。最典型的莫过于雁荡的峰和瀑:雁荡共有著名山峰102座,大多拔地而起,却不同于玲珑多姿的桂林山峰,而是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雁荡山有许多瀑布,有名称的达18处,基本上以其优美的姿态打动游人,最著名的瀑布有大龙湫、小龙湫和三折瀑。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6月20日,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在西峡隆重揭碑开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家,国土资源部、河南省有关官员和专家及中国十八家地质公园代表、部分其他国家地质公园代表出席了开园仪式。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境内,面积一千三百四十平方公里,地处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华北板块、扬子板块长期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域,是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秦岭造山带)的关键部位和地质遗迹保存最为系统、完整的区域。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区域内伏牛山北雄南秀的自然风光,群峰耸立、层峦叠嶂、飞瀑如链、深谷幽潭,是科研和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同时,伏牛山也孕育了悠远灿烂的南阳文化,是一座综合型世界地质公园。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6月30日上午,本溪水洞风景区内彩球当空,礼炮齐鸣,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暨本溪地质博物馆剪彩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自此,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质博物馆正式向游客开放。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建设,将为辽宁旅游产业打造新品牌、增加新景点、赋予新内涵,为保护世界地质遗迹、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再添新动力。      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和辽宁省副省长鲁昕为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开园揭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海内外地质专家共70余人出席了剪彩仪式。      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的本溪市。由于本溪市境内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众多,仅在地质学界,以本溪地名命名的层型性剖面类型就有14个之多,因此,本溪市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具有多样性、科学性、典型性、珍稀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      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分为三个园区,二十一个景区和三十个景点,规划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该国家地质公园主要以本溪岩溶、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所组成的地质遗迹为主,结合奇特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于一身,集科考、科教、观光游览和休闲于一体,囊括了本溪市所有的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姻美国大峡谷公园日前,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结为“姐妹公园”,在信息交流、地质科学研究、景区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合作意向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代表团赴美考察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时达成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确认大峡谷国家公园与云台山结为“姐妹公园”,开发在两个公园内进行相互信息交流的平台;共同进行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和解说领域的合作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的交流。大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是世界自然遗产,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公园开展地质地貌研究已有150年的历史,取得了较为完整的科研成果。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两个公园的地质地貌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具备良好合作基础。庐山建成我国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经过两年的努力,近日,中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系统建设完成,这也是我国首家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据介绍,建成后的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为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包括公园介绍、地质文集、网络地图等页面,涵盖地质、人文、生物、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地质学方面的内容,系统而专业,覆盖了冰川地貌学、地层、构造、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并以冰川地貌学为重点,堪称一部庐山地质科学大百科全书。系统采用先进数据库技术,结合遥感和电子地图技术,向社会大众发布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相关地质遗迹的成因、地质背景、构造演化、空间分布等多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提高地质科学认知水平,是一个很好的科研、学习、旅游信息平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协办报:部领导,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成员 编辑: 胡杰  周萌                           审核:姜建军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