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变“绿”——我国西部山河“主色调”发生巨变

浏览次数:524  发布日期:2007-09-06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站在黎明村的草原上,眼前所见令人欣喜,昔日赤地千里的黄土地上,又出现了茂密的植被,被黄沙掩埋了的村庄旧址已看不到明沙,沙丘已披上绿装融为草原的一部分。这是笔者日前在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所见到的。黎明村的变化只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折射出的却是我国西部山河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现在,宁夏的西海固地区,遍山泛绿,满目葱茏,水平沟,带子田,层层绕山转,山峁似绿色面包,点缀在天地间。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过去给人满目荒凉的印象。而如今陕北黄土高原的梁峁沟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绿色覆盖,部分地区林木茂密,景色秀美。这些变化是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的生动体现。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前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35亿亩,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2.1亿亩。自西部开发以来,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实行全境禁牧。新疆、青海等地也在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地区实行禁牧。退牧还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围栏建成后减少了人畜和车辆对草场的破坏,多数地方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三北林业局防护林处处长褚卫东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在西部开发的生态建设政策上,成功的机制在于把西部人从生态破坏者变为生态建设者。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从未停止过,但为什么过去环境日趋恶化?据分析,关键是一边在建设,一边在破坏。西部农民在干旱少雨的广大山区无节制开荒种粮,所收获的不仅填不饱肚皮,还把植被破坏了。西北地区饲养业的主体是羊年存栏1亿多只,但过度放牧让西部草原伤痕累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让西部人换了活法,劳务输出、种草养畜、荒山播绿,长期困扰西部的“政府要植被、农民要吃饭”的难题开始破解,西部由此跨入了生态建设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实现了荒漠化逆转,陕西的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三北地区共完成造林2000多万公顷,与三北工程第一阶段23年造林保存面积人基本接近,实现了新的跨越。不断扩展的绿色为西部的发展带来了希望,而如何实现山川秀美的新西部,还有更繁重的任务在前头。三北林业局防护林处处长褚卫东介绍说:“今后5年,我们将重点做好防沙治沙、减轻风沙危害、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等工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兴利除害、减少水患,提高流域内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系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与改造,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镇、乡村、道路的绿化和美化水平。”(黄会清 熊聪茹)(2007.8.25,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