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出炉浏览次数:670 发布日期:2012-05-14 分类:各省动态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流域面积约 18.7 万 km 2 ,人口、耕地占全国的近,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3.4%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严重制约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流域性地表水污染事件频发,浅层地下水污染呈现由局部向区域化发展趋势,饮用不洁地下水引发的地方性疾病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流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进步。通过地下水污染调查,对于全面掌握区内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现状,引导人们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区水资源的战略部署、丰枯期水资源调蓄,从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了淮河流域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完成 1 : 25 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 48400km 2 , 1 : 5 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 2100km 2 ,水文地质调查点共计 1949 处,水质无机分析 1505 组,水质有机分析 1577 组,土壤样 3 组。对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综合评价了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实际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浅层地下水防污区划。 深入走访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在对淮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时,改变了以往浅层地下水现状开采量时,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含水层砂层发育、水质等因素进行综合估算的统计方法。工作人员在水文地质调查时便深入走访,考察各地居民各种井型的保有量、不同开采层次开采情况、用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潜水、微承压水的开采量,因此更科学、客观。调查结果表明, 2008 年地下水开采总量约为 8.3 亿 m 3 ,相比 2002 年的 13.2 亿 m 3 ,已下降 37% ,主要用以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下降的原因一方面为开采量调查更精确,另一方面则由于全省性的自来水普及工程。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下降则由于行政部门压缩工业部门的开采量。 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 浅层地下水不容乐观 本项目全面评价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质量,裂隙水、岩溶水较好,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样品分别达到 57.1% 、 40% 。对涉及人们饮水安全的饮用水井进行质量及饮用水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适宜程度较高。区内深层集中饮用地下水适宜、基本适宜饮用的样点达 82.1% ,表明绝大部分地区所饮用的深层地下水经适当处理后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中以Ⅴ承压、裂隙水的适宜饮用程度最高,超过 91% 。 浅层地下水则不容乐观。项目分别从地表水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镇污染等角度总结、分析了淮河流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源分布特征,并对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经研究认为,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从大环境看,产业转移是导致淮河流域(江苏段)污染事件频发的基础;二是企业自身违规排污;三是缺乏污染问责机制;而铁、锰、氟、 TDS 和氯化物(沿海地区)等超标因子,多受堆积物母岩成份、沉积历史、沉积环境的影响,属于原生型天然含量异常。 沿淮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探讨 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变化与水质演化趋势研究,利用三线图、概率统计等方法对区域地下水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水质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潜水发生大规模淡化,由于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大量开采、农业灌溉等原因,本世纪初矿化度达到最低值 867mg/L 。但是由于近几年来自来水的普及,部分地区开始食用更清洁、方便的自来水,潜水仅作为洗涤用水,开采量大幅下降,矿化度有所上升。 沿淮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研究认为,淮河水切割了沿淮地区主要含水层,淮河水明显高于承压含水层水位,具有对沿淮地区承压含水层补给的必要条件。根据水质资料进行相关关系分析,淮河水对含水层的影响局限于沿淮河一带,距淮河 400 -800m 的地下水水质与淮河水呈高度相关关系。 七里沟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专题研究,运用地下水溶质运移程序 MT3DMS 建立了七里沟四氯化碳溶质运移模型,得到了四氯化碳污染物逐年变化的趋势线,并预测大致在 2018 年左右水源地四氯化碳浓度恢复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限值。 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以 MAP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平台,应用综合指数法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本次区划评价选取了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污染荷载、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防污性能等作为评价指标。重点防护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南部,废黄河沿线等地区;一般防护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沂沭河平原和南部洪泽湖与高邮湖周边冲湖积平原;自然防护区主要分布在东海至盱眙的丘陵岗地和山前平原,金湖、宝应冲湖积平原区;修复治理场地主要分布在重点防护区内;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为已经开发、或者已经进行规划的集中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的水源地,以岩溶水水源地为主,分布在徐州市区及附近碳酸盐岩发育区。 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 完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 保证浅层地下水的安全性势在必行。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针对没有补给的深层地下水,而对浅层地下水重视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浅层地下水因其具有稳定的补给、不易引发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隙等地质灾害而愈来愈被重视,将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今后应加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地质环境效应评价,为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地处淮河、沂沭泗下游,地表水系发育,降雨量丰沛,但 “ 三废 ” 任意排放现象普遍,建议应加强防污立法,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应加强宣传,建立全民参与,管理有序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这是保障地区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应投入更多的工作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真正实现地下水源地预警预报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