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勾画更加美丽的中华家园浏览次数:467 发布日期:2007-10-30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扎 西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蓝蓝的天空,飘忽的白云,清澈的小溪,叮咚的流泉,既是古代士大夫的享受,也是老百姓的享受。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踏着这样一条欢快的环保之路走过来的,那么,为什么当工业化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当我们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之后,我们这一代人,又如何对得起未来的子孙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提到“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环保大计,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了。太湖蓝藻事件只是一个突出的个例,类似的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正在遭受环境污染之苦。蝉声的鸣唱,秋虫的低吟,正在离我们远去,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得不偿失?十七大已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仿佛一声春雷,又仿佛一面旗帜,透过这四大字,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美好画卷:人民群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徜徉在美丽的乡村,步行在城市的花园,中华大地不再有浑浊的空气,江南的水网澄澈见底,北方的山城湖光山色,近海的滩涂也可以见到鱼虾畅游……试想,这样美丽的家园,才是我们憧憬的“生态文明”的旗帜而更加健美、充满活力,千秋万代之后的子孙们,将因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而福寿并增。这个提法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邻人相安,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这恐怕就是建设“生态文明”之所以引起外国记者兴趣的根源。外国人在关注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但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相信,一个环保、绿色的中国,将会增加无穷的国际亲和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需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十七大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而额手称庆。 (2007.10.25,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