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项目成果

浏览次数:621  发布日期:2008-01-08  分类:重大成果
——地下水:创新评价数量和质量  李  响  司徒瑜查清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状况,并对其保障程度作出评价,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主持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为组织实施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100个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项目,对我国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了创新评价,并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建立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前不久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记者近日来访了项目组的相关专家,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作了进一步了解。无论哪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与空气一样,水的质量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记者的家乡虽坐落在松花江畔,但吃的用的都是地下水。记得小时候闹水荒不得不每天排队打水喝。那是记忆中地下水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应该说、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资源量约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不仅保障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在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的地下水资源究竟有多少?质量如何?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开发?查清这笔账,从小处说,就像摸清了我们自家的家底儿;从大处说,它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我国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4年完成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20多年来,用国的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候查清的地下水的“账本”,已难以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因此,重新评价地下水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水单位面积可开采资源量减少,开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根据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另外,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克/升)多年平均为277亿立方米,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克/升)多年平均为121亿立方米。专家介绍,与第一次评价比较,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表明,地下淡水资源的单位面积可开采资源量正在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已由15万立方米减少为6万平方米。其中南方平原区为17.8万立方米,山区为6.4万立方米;北方平原区为6.6万立方米,山区不足2.5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地下水开采量却呈持续增长趋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一直持续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的572亿立方米,增加到80年代的748亿立方米,1999年达到111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量的76%。在开采程度上,专家表示,总体上北方开采程度高于南方。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山东省、河南省分别为91%和83%,山西省、辽宁省也在70%以上。南方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他省(区、市)均小于20%。当记者问及我国地下水的开采潜力时,专家介绍,根据这次评价,南方潜力较大,达86%;北方潜力较小,不足45%。而由于各地区地下水开采不平衡,有许多地区在同一区域内存在着整体有潜力而部分地区无潜力或处于超采的矛盾。全国地下水超采量每年达44亿立方米。浪费、污染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问题依然很突出据了解,近2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但是,与资源量不相称的是,地下水资源的浪费仍很突出。“目前,北方已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其中北京、天津、呼和浩特、沈阳等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已超采或严重超采。”专家对此忧心忡忡,“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全国还有数千万人需解决饮用水问题。同时,水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据了解,日前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倍~20倍,每千克粮食的耗水量也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2倍~3倍。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专家介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以及受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影响,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灌区等。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污染造成的缺水城市和地区日益增多。同时,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也相当严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统计,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平原或盆地湿地萎缩或消失、地表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专家介绍,全国有40多座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天津、塘沽等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米、在河北平原、西安、大同等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了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沧州、青岛、北海、海南新英湾等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山东、辽东半岛海水入侵较严重。遵循补、径、排规律,转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也许有人认为,地下水埋藏于地下岩层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储存空间和渗流系统,它的形成、分布和运移主要受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因此相对独立。事实并非如此。“地下水并非单独存在,它参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与地表水。大气降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专家介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地下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需要在查明含水层系统的地质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的开采地段、开采层位、开采布局和开采量。”地下水具有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水质水量相对稳定、保证程度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从供水的角度看,地下水是缺水山区、水质型缺水地区、城镇地区饮用水  要水源,更是荒漠地区。生态用水最可依靠的就地水资源。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把有限的地下水纳入合理开发、经济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轨道,是今后的战略重点。“所以说,对地下水的科学利用应该建立在科学认识地下水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遵循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实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性转变。”专家这样说。“采补平衡,持续利用”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这种认识,项目组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采补平衡,持续利用。根据地下水补给和储存条件,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调整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和用水结构。超采区压缩开采量,有资源潜力的地区扩大开采量,基本做到来补平衡,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浅层为主,深层适度,咸淡结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开发浅层地下水为主。在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后又不产生较大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可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深层水资源。在地下咸水分布区,可应用抽成补淡、淡咸混合等技术,合理利用成水资源。三是合理调控,以丰补歉。充分利用含水层分布广、储存空间大、调控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储水空间,提高降水的有效入渗量,减少蒸发、蒸腾损失,有效利用土壤水。四是保护水质,优质优用。来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源,严格控制和预防地下水污染。按照优先满足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序次和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五是联合调蓄,统筹兼顾。坚持地表水、地下水,上、下游水资源统筹兼顾的原则。水资源调蓄要实行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整优化地下水开发布局和用水结构。六是综合规划、科学管理。根据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国民经济区域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规划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2008.1.3,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