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球第三极”浏览次数:589 发布日期:2008-05-2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刘纪远□ 珠穆朗玛峰反映了近代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 珠峰南部的河谷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 珠峰自然保护区对研究世界高山生物及生物群落起源等有着重大意义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山峰两侧雪峰林立,仅7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数十座之多,其中4座在8000米以上。它们拔地而起,摩天接云,银装素裹、冰河悬柱,构建出世界最雄奇壮观的极高山自然景观,被世人称誉为“地球的第三极”。不断长大的珠峰珠峰峰顶是由4.3亿年以前的奥陶纪结晶灰岩组成,中腰为同纪的棕黄色大理岩,基底由前寒武纪沉积变质岩组成,其顶部地层与南侧洛千峰和北侧的章子峰相同,也是奥陶纪的大理岩和石灰岩。但它与南北侧峰均以东西向断裂相隔,即南坳和北坳。珠穆朗玛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积岩系间为冲掩断层带,早古生代地层即顺此带自北往南推覆于元古代地层上。岩层倾向北东,倾角平缓。始新世中期结束海侵以来,珠穆朗玛峰不断急剧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穆朗玛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珠穆朗玛峰山谷冰川发育,山峰周围辐射状展布有许多条规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18条,末端海拔3600~5400米。其中以北坡的中绒布、西绒布和东绒布三大冰川与它们的30多条中小型支冰川组成的冰川群最为著名。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冰川覆盖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在许多大冰川的冰舌区还普遍出现冰塔林。古冰斗、冰川槽形谷地、冰川或冰水侵蚀堆积平台、侧碛和终碛垄等古冰川活动遗迹也屡见不鲜。寒冻风化强烈,峰顶岩石磷峋,角峰与刃脊高耸危立,遍布岩屑坡或石海。土壤表层反复融冻形成石环、石栏等特殊的冰缘地貌现象。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土壤含砾多、黏粒少,反映了近代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绝美的森林、谷地和湖泊位于朋曲下游的陈塘谷地深处发育着珠峰地区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自海拔2261米的谷地最低处至海拔4300米的林线,青冈、云南铁杉、喜马拉雅冷杉、垂枝柏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依序排布在谷坡,形成参天蔽日的茫茫林海。当你漫步于林间,羽毛艳丽的红胸角雉、棕尾虹雉会突然从你脚下飞起;机警的赤鹿、斑羚不时从林隙闪过;林冠深处晃动的黑影很可能是在白日酣睡中被惊醒的金猫、豹猫或是小熊猫;而远处摇曳的树枝和杂乱的鸣叫声无疑是长尾叶猴或熊猴在枝头嬉戏。在甘玛藏布谷地林线以上地区,呈现出与之全然不同的五彩缤纷、热情奔放的自然景色,那就是甘玛上游著名的杜鹃谷地——珠峰地区最引人入胜的徒步旅游佳地。位于珠峰保护区西部的吉隆谷地气候阴显变干,西喜马拉雅的色彩更为浓郁。这里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松树——喜马拉雅长叶松。它树干挺拔,高逾20~30米,树冠郁密,生长十分迅速,是亚热带干热气候地区优良的造林树种,在我国它仅仅生长在这里。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山的北侧藏甫谷地。是当地藏族人民最肥美的牧场和农田之所在。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发育了与前述谷地截然不同的半干旱灌丛、草原生态系统。其广袤的草地放牧着成群的牛羊,良好的光照条件使便于灌溉的朋曲河两岸成了保护区的粮仓。在朋曲源头以西,佩枯错静卧在群山之中,它是保护区最大的湖泊,面积约300平方千米。每年春天成群的赤麻鸭、棕头鸥、斑头雁、黑颈鹤飞越喜马拉雅山来这里繁衍。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雪山、高原、河流、湖泊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保护好青藏高原数亿年演化信息为了保护珠峰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1989年3月18曰,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珠峰自然保护区属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它以全面保护区内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保护区由核心保护区(科学保护区,绝对保护区)、科学实验区(缓冲区)和经济发展区(外围区)三大部分组成。核心区是保护区的灵魂,它是具有典型自然地带意义、保存完好并且有一定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区。它作为判定珠峰及其毗临地域生态质量的“本底”,是对上述区域进行开发的自然参照物;同时它又是该地区物种资源的储源地,是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探索生物资源永续利用方法的研究基地。珠峰自然保护区有7个核心保护区。其中脱隆沟、绒辖、雪布岗、江村、贡当5个核心保护区为喜马拉雅南翼湿润、半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这5个核心保护区间存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生态系统由东向西的渐变过程。珠穆朗玛和希夏邦马核心保护区,是喜马拉雅北翼半干旱高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的代表。科学实验区分布于核心保护区的外缘,它是为确保核心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建立的缓冲地带。在珠峰自然保护区设有陈塘、帕卓—卡达、聂拉木、吉隆和贡当五个科学实验区。经济发展区是珠峰自然保护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保护区中人最密集、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它分布于保护区的东北部,总面积占保护区的48%,但集中了保护区70%以上的人口。珠峰保护区最大的城镇——协噶尔位于该区腹地,它是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的所在地,亦是整个保护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对珠峰自然保护区所做的综合评价表明: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处古北极生物地理区南部。作为保护区主体的北部地区属藏南山原宽谷,湖盆区,具有典型的寒冷、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内发育着高寒灌丛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区系以泛北极成分为主,动物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保护区南部的河谷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气候深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暖湿润,垂直分异明显;河谷发育着喜马拉雅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动物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仅在珠峰自然保护区一区范围内就同时存在着世界上两个特殊生物地理名的代表,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区中实属罕见。珠峰自然保护区以具有典型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而独具特色。在生物科学上,珠峰自然保护区对研究世界高山生物及生物群落起源,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山地隆升对生物物种分化演变的影响以及生命起源等许多重大课题有着重大意义。在地质科学上,珠峰自然保护区储存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数亿年的演化信息,它是研究板块运动与青藏高原隆起关系,特提斯古海兴衰与欧亚大陆形成过程以及生命进化等许多重大地质学问题的基地。在地理科学上,珠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世界自然地理地带分布规律的关键地段,同时又是研究高山、高原地理的最佳场所。在环境科学上,珠峰自然保护区是除了南、北极地,地球上最干净、最少受人类影响的地区,它可以作为本底,监视全球气候、环境的污染状况。此外,它还可以作为观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基地,为我们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2008.5.13,地质勘查导报,7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