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浏览次数:640 发布日期:2008-05-2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宗 合编者按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由地震诱发的灾害被称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基土液化等。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系列地质灾害。目前川西地区即将进入雨季,一旦有较大降雨,很可能将导致堆积在山坡、山崖上大量的泥、砂、砾石等坍塌,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山体滑坡和大规模的泥石流。为此,我们特刊登一些较为成熟的预防治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方法,供参考借鉴。滑坡崩塌的工程防治程序为减少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灾害的防治十分必要,但防治工作必须由以往那种附属的被动应急式的救灾工作转为专门的、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防灾减灾工作。为此,对滑坡崩塌灾害宜遵循以下工程治理程序。——先勘查确定地灾的危险性,以确定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滑坡崩塌灾害的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滑坡崩塌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致灾地质作用的调整和滑坡崩塌变形体的改造工程。因此,地质的分析研究必须贯穿于其始终。勘查工作必须准确查明滑坡崩塌的险情状况,包括致灾作用的性质、成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况、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参与计算评价的有关岩上物理力学参数及水文地质条件;成灾危害情况,包括可能遭受危害的人、物、设施的位置、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影响治理工程实施的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等)及社会条件(交通、能源供应、劳工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诸方面进行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从而确定下步工作的如何进行。——作好防治工程设计。滑坡崩塌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滑坡崩塌活动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危险程度及防治目标加以制订,对滑坡崩塌总体及其不同块段应作有区别的综合考虑。根据滑坡崩塌作用的成因确定主要清理途径。若滑坡崩塌失稳主要是外因造成,则消除;减少导致崩滑活动的破坏动力来源是首要的防治途径。若主要是内因造成,则防治途径应是设计增强其自身稳定性。消除、减少破坏动力来源,应视动力性质(类型)及作用特征,选用合理措施。如防治降雨型滑坡,最有效方法是搞好地表及地下水排放。防治冲蚀型滑坡的措施是改变冲蚀水流的流向、流势,减缓冲蚀强度,或修筑抗冲蚀(护坡)工程。防治堆积加载型滑坡的措施是制止堆积物填加或清方减载。防治挖掘型崩滑的措施是改善挖掘工艺方法,减少对山(坡)体的破坏扰动或停止挖掘。增强变形体自身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是减小变形作用力,增强阻抗力。针对崩滑作用机制及运动模式,采取有效的抗衡措施,包括选择适宜的工程结构类型及其实施位置与方向。治理滑坡的具体工程措施,有降低坡高、坡角;在主滑段削方减载;在有效部位施加拦挡工程及排水、防水工程等。根据滑坡崩塌的危险程度和防治目标(安全标准)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防治工程的结构强度和工程量的确定,应以能达到防治目标的要求为准。这也与工程位置的选定有关,比较简便可行的办法是绘制不同安全等级限值)的滑坡下滑力曲线图。在图上采取最有利位置使滑坡总体下滑减少为零,其所需的力即为防治工程应有的出力,可据之确定工程的结构强度及工程量。——合理施工。滑坡崩塌灾害防治工程的合理施工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欲加防治的崩滑体,自身稳定性都很差,经不起大的工程扰动,而防治工程施工又难以完全避免有扰动,必须将这种扰动限制在变形体能承受得了范围之内,不然反而会加剧崩滑变形,甚至失控成灾,落得事与愿违的后果。在滑坡区设挡土墙一般都忌通槽开挖,如1967年渡口市弄坪火车站滑坡防治中,为设挡墙而通槽开挖基抗,导致原本处于缓变阶段的滑坡急剧下滑,推走5栋楼房进入金沙江,就是一个惨痛教训。挖孔桩排,也不宜连续成排同时开挖,而应跳隔施工。这在四川万县豆芽棚滑坡的防治中,也有过正反面的经验。锚索(杆)施工的孔洞钻掘强度(洞群密度及爆破力),也不能对加固岩土上体有大的扰动破坏,至于施工锚固力(预应力)也不宜过大,以防将开裂岩体折断,或使土体产生连续性拉张变形带。对土体的锚固,锚头深度必须超过斜坡土体的天然剪切破裂弧面以外。滑坡体的六大防治方法对滑坡体的治理通常采用削坡、减重反压、设置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和预应力锚固、抗滑键等方法。削坡。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现象,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二是对土质滑坡体,削缓边坡,减小滑动体厚度,以减小滑动力,注意对坡脚下部可能阻滑部分不可削减。边坡高度较大时,可分级留出平合,提高边坡稳定性。减重反压。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特别是滑动面上陡下缓或接近圆弧形时,或滑坡体前缘厚度特别大时,减重效果尤为显著。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在减重反压后的边坡,应及时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绿化,以免裂隙裸露,雨水乘隙渗入边坡内部。抗滑挡墙。挡墙是目前较为广泛的抗滑建筑物,借助于挡墙本身重量,支档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有抗滑片垛、抗滑片石竹笼、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挡墙、空心抗滑挡墙(明洞)及沉井式抗滑档墙等。抗滑桩。抗滑桩系穿过滑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具有破坏山体少、施工安全、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已在国内外广泛采用。锚固和预应力锚固。在有裂隙的坚硬岩石边坡,为了增强滑面的正压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为固定松动危岩,可采用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措施。一般方法是打钻孔,内插锚杆。抗滑键。在软弱土层滑坡地段,可沿滑动面走向,设置抗滑键。通常多采用沿软弱结构面开挖平洞,切入滑动面上下岩体,然后回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三个结合,即防治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民办与公助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方案可分以下几种:——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在源头上抑制泥石流的发生。——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通等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拦挡泥石中石块,降低其冲击力,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便其顺利过境而不危及两岸保护区的安全。——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的方案。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原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少至最低。——综合防治方案。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预防和治理崩塌的注意事项按崩塌物物质的不同,崩塌可分土崩和岩崩。按其规模不同,可分山崩、坠石、岸崩。根据其形成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主动撤离、躲避。防御措施以避为主,通过调查、规划,在崩塌影响范围内,居民应迁移搬走,铁路、公路、渠道等基础设施应绕道改线。采取防护措施。采用遮拦建筑物,对崩塌活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速度,同时对建筑物进行遮拦,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主要措施:一是清除危岩,对局部裂隙大、分割面明显的岩土,人工或小爆破清除厂是坡面危石、活石坍落严重的地方采用山坡拦石沟、柱石桩、障桩、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护坡护墙,以及栏石墙(混凝土拦石像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管拦石墙),拦石网,遮挡明沟,棚洞等。对地质条件、环境进行改造。如对地质体、结构面强化改造、加固、岩土体表面处理,采用嵌补,支顶、插别、灌浆勾缝等结合措施,局部加固,通过增加摩阻力,减少重力十影响形成的变形破坏力,改善力学平衡条件。提高崩塌体和稳定性方法主要有:头部削方减载、削坡降低坡度、坡脚堆载、支挡、锚固反压、掏空回填支撑。地质环境条件的改造主要:一是对水域边岸崩塌体坡脚防护,可采用抛石护坡、防护堤、挡土墙、导水墙、丁坝、拦砂坝;二是地表排水工程,排干崩塌体范围的地表水塘和集水洼地积水并进行改造,封闭地表裂缝,对易入渗地段进行坡面防渗,增加植被;三是地下排水工程:可采用地下防渗及地下排水工程。(2008.5.17,地质勘查导报,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