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协专题研究巢湖生态浏览次数:537 发布日期:2008-09-2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时政省政协委员、地勘局局长吴玉龙建议,开展巢湖岸带变迁与区域构造运动关系研究,以及巢湖岸崩的形成机理研究特约记者叶朝晖报道,“巢湖西岸的三角洲在不断向湖内延伸、推进。经初步分析,巢湖面积已缩减1/3。”在安徽省政协近日召开的“促进巢湖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委员专题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地矿局局长吴玉龙在专题发言中提供了这样的数字,并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了治理巢湖地质环境的建议。巢湖因湖光山色之美成为旅游胜地,但近年来也因环境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目前巢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两大类:湖岸崩塌和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湖底淤积、湿地破坏、水质污染、岸带崩塌,生态失衡等)。根据不同时代的航片、卫片解译和野外验证资料统计,巢湖平均每年崩塌后退4.03米,崩岸全长64.4千米,平均崩塌入湖土地面积为390亩,每年巢湖沿岸因侵蚀入湖的土方约33.74万立方米。同时,沿岸的农田崩塌人湖,导致农民失去大量土地;沿岸村民房屋、水井、抽水站等生产、生活设施没入湖内,对他们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大量泥沙人湖,加快了湖盆淤积和岸线的演变速度。据悉,巢湖淤积物的来源主要是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其次是岸坡崩塌物的沿湖堆积。遥感资料和采样分析表明,现代巢湖泥沙主要来自杭埠河、丰乐河、派河等6条入湖河流。现今巢湖西岸线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普遍发生变化并向湖区延伸数米至数十米。泥沙淤积不但使浅滩面积不断扩大;而且使湖盆变浅、容积缩小、水位抬升,同时还严重影响湖内动植物的生长。针对巢湖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吴玉龙建议,开展巢湖岸带变迁与区域构造运动关系的研究,进行巢湖岸崩的形成机理研究。同时,他还从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岸崩防治对策和治理方案:合理设定巢湖水位,使沿岸植被有充分的露滩机会,即在保证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的条件下,适当降低巢湖水位;实施全流域控制水土流失工程,营造上游9000多平方千米的汇水面积森林覆被,建立巢湖岸线绿化植被带,加大巢湖底泥疏浚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据了解,为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安徽省政府已制订两套方案,总投入70亿元的第一套方案目前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投资达500亿元的第二套方案经过充分讨论后,也已上报国务院待批。(2008.9.6,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