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得甘泉润家园——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的变迁

浏览次数:537  发布日期:2008-10-3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作者  何毓敏白花花的地下水在河道田间欢快奔涌,大山峡谷的梯田里金色稻浪翻卷,玉带般的公路在青山碧水间若隐若现,整洁优美的幢幢民居掩映在绿荫怀抱……这是不久前,我又一次走进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所见到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这个美丽的绿色家园的变迁,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在10年前,做梦也不敢想象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水”字,改变了塘边镇的历史!20年来,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级贫困县平塘县连续开展地下水研究开发,引出地下水润泽家园,开启了塘边镇绿色希望之门!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在典型岩溶缺水贫困山区的平塘县塘边镇老百姓,因为一个沉甸甸的“水”字,世代饱受“滴水贵如油”之苦,备受贫苦煎熬。且不说近几千亩土地缺水灌溉,就连上万百姓的生活用水也很犯愁。干旱时节,不少农村壮劳力要翻山越岭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去挑水背水,默默承受久旱之困和攀越之险。偶遇下雨,村民们立即挖掘水窖,把如油的雨水积攒贮存起来。村民们把洗脸水留作洗脚,洗脚水留作喂猪牛,洗衣洗澡要等到雨季。由于缺水,山上荒草枯萎,田土干涸,禾苗奄奄一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清水奔流、禾苗青绿、家园秀美……改善岩溶石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我们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地矿局从地质因素入手,致力于岩溶石山地下水的综合治理研究,力图通过地下水的开发,综合改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和贫困面貌。2000年初春,是一个值得塘边镇人民永远记忆的日子!贵州省地矿局利用国土资源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在大小井地下河流域,开展地下水与生态环境调查,并实施巨木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开启了引出地下水润泽家园的序幕!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奋斗过程,地质队员走到哪里,地下找水的攻坚战就打响在哪里!岩溶山区山高路陡,运载钻探设备十分艰难,往往是边修路边前行,大卡车换农用车,农用车换人力车,一步步挪近目标。没有道路,就人拉肩扛,靠双手两肩把设备运到井位上。2001年冬天,贵州省地矿局—勘院施工的第一口探采结合井正式开钻。钻工们24小时奋战在机台上,满身挂着泥浆冰甲,双手冻得通红僵硬,戴在手上的手套不一会儿就同钻杆冻在一起,要用热水浇烫才能拿下来。经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春光明媚的时节,一口日涌水量达2000多吨的高产水井打出来了,摆河、猫寨两个村的13个村民组770户4355人、1500头大牲畜,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白花花的地下水从管道喷涌出来,祖祖辈辈饱受缺水之苦的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村民们饱含激动喜悦的泪花,手捧甘泉逢人便说,“这是地质队给我们打的‘幸福井’,地质队是我们的恩人啊!”取得探采结合井地下水开发经验后,地质工作者把目光转向水量更大的地下河。2003年,地质工作者以塘边镇巨木地下河为重点,研究岩溶地下河的蓄、引、提开发经验,一举获得成功。第二年,巨木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正式动工!在河面修建高7米的堤坝,拦蓄地下河成为水库,建立水泵站,从出口处提引地下水;次年10月实施第二梯级开发,在地下河出口下游约1.2公里处筑一新坝,利用溶蚀沟谷建成一定库容的水库,使之与巨木河出口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相互配合,形成巨木河的梯级开发。从此,白花花的地下河再不会从地下悄悄流走,而是流到千家万户,流进万顷粮田,润泽当地百姓。此项工程不仅解决了平塘县塘边村6000多人和上千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同时为6000余亩耕地提供了灌溉水源,既种水稻小麦,又种玉米杂粮;既种蔬菜瓜果,又种经济林木,每年新增经济收入上千万元。放眼望去,塘边村一片绿荫环抱,满自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为扩大地学与农业的结合,地质工作者又开展地球化学背景调查与农作物适生性调查,探索一系列提高名、特、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的路子。地质专家指导当地村民运用矿物肥料种植,示范区水稻产量每亩增产150公斤,油菜籽每亩增产14公斤。当地仅农业生产一项新增经济收入150多万元,可以说,是地质工作者为绿色家园建设书写了新的篇章。有了充足的水源,塘边镇的农田、旱土、荒山一起上,甩开膀子大搞林果种植,5年共种植早菜1万多亩,总产量2万多吨,清水和环山两基地早菜种植获得重大突破。以环山为例,10多户人家仅种植早菜就实现户均收人5000元以上,成为早菜种植的领头雁。昔日荒凉的山上,种植了绿油油的柿子2万多亩,共20多万株,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走进山间的柿子林,一树树果子压弯了枝头,红彤彤的柿子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透视出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滋润和喜悦。地质队员引出的地下幸福泉,彻底改变了平塘县塘边镇人民的生活。山变绿了,田变肥了,住房变宽敞漂亮了,老百姓变富足幸福了!(2008.10.10,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