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创新 科学发展——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建院十周年纪实(节录)

浏览次数:638  发布日期:2008-11-07  分类:综合
               周  强   毛文霞十年春秋,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建立了不平凡的业绩。该院从成立之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有职工48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9人。这支人才密集、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方法技术手段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实力雄厚的全国地质调查与研究队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项项优秀的成果昭示着河南地调院的“突破”,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30余项,有4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6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河南地调院也因此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被高度评价为“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1  构建“1 6”综合服务体系和“6 1”技术支撑体系——建实建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1998年12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作为独立法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业务基础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据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地调院院长王建平介绍,多年来,他们始终以全面增强地质工作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为中心,坚持全面建实建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初步构建形成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1 6”综合服务体系和“6 1”技术支撑体系。“1 6”综合服务体系,即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全面发展。“6 1”技术支撑体系,即围绕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填图、地形测绘、地质工程、实验测试传统技术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建院十年来,该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项目300余项,专业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信息技术等;工作区域遍布省内、省外,而且走出了国门;累计向国家提交新发现矿产地33处,并提交一大批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其中豫西南地区找矿成果被列为2001年度“国家地质工作十大重要进展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调查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填补了一系列国家地质工作空白;成功规划与申报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地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实施的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和洁净水勘查工程,为农业大省的农业发展与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了一批矿产勘查基地。迈入“建精建强”新阶段,河南地调院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围绕全面增强公益性地质工作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制定了科技创新计划、海外创业计划、成果转化计划、和谐队伍建设计划,努力创建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2 地质找矿工作——国内国外,硕果累累(略)3 基础地质工作——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略)4 水环地质工作——保障河南饮用水安全河南省中东部平原人口稠密,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河南省人民心中的一个结。为此,河南省地调院积极展开了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等工作,在基本查明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污染特征和水质型缺水区分布范围的基础上,为24个市、县规划了29个大型洁净地下水源地;建立了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与供水模式;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河南)数据库,为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曾被列为200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该院开展的全省环境地质基本问题调查与研究、黄河下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的矿山环境调查评价等;首次从地学角度评价了黄河悬河稳定性,确定了黄河悬河不稳定段,以及黄河影响带宽度等数据,为下步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紧密结合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施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需求,该院展开中原城市群多目标、多参数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对中原城市群具有共性的地质背景有了新认识,采用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圈定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后备水源地;提出郑州、洛阳、开封三市的浅层地热资源可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节能,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2008年~2210年,该院还将继续开展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焦作、济源六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最终提交中原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成果。5 农业地质工作——证明“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农业地质调查是该院近年来围绕农业和农村发展开拓的一个新的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黄淮平原经济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200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共同签订了《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协议书》,该项目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该院经过6年工作,已全面完成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82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性调查任务,共采集土壤、岩石、水、作物等各类样品84822件,获取各种测试数据320多万个,编制各类图件800多套;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土壤中54种元素的分布状况,初步圈定其中95%为绿色土地,发现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调查证明,特殊的地质背景孕育特色作物,河南省特色作物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山前地带,建立了河南省特色作物产业带;还开展了土壤中农药残留状况、大气中重金属含量状况、矿业活动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等专题调查。从小麦、玉米、水稻取样结果看,调查区99%以上面积处于食品安全标准范围之内,90%达到国家绿色食品卫生标准,证明“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这些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地质工作的认知程度,也为地质工作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今,部分成果已被推广应用。6 旅游地质工作——提升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保护地质遗迹,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河南地调院以规划和申报地质公园作为开拓旅游地质工作的切入点,重点开展了河南省“三山一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地质公园科学内涵,突出各个地质公园的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旅游地质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多次作为样板予以展示推广。截至目前,该院先后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2个世界级地质公园,郑州黄河等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林州红旗渠等6个省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申报和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工作。该院不但推动河南省旅游地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还将这一新创的地质工作专业品牌打到了省外,开展了山西壶关、大连滨海、西藏羊八井等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焦作云台山于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从名不见经传到一举名扬国内外,创造了被旅游业界广泛称奇的“焦作现象”,成为我国地质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典范,河南地调院为公园的规划申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7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优秀成果的孵化器(略)(2008.10.18,地质勘查导报,5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