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科学防灾集结号

浏览次数:555  发布日期:2009-01-15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时政
——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回眸2008年,地质灾害是比往年更加沉重的话题——伴随着多起突发性灾难出现,数量和程度均超往年。面对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国土资源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打了一场艰苦而又漂亮的战役。规划先行,圈定重点战场2008新年前夕,一部“十一五”期间地灾防治纲领性的文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的地灾防治步入了科学有序的新时期。《规划》不仅明确提出了今后3年地灾防治工作总的任务和目标,而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划定了长江三峡库区、川滇南北构造带、鄂西湘西中低山区、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区、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16个重点防治区。以此为序曲,2008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一年,地灾触发因素明显有别于往年。年初,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席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突发;夏季各地进入主汛期后,许多地方出现强降雨;夏秋季节.10个热带风暴登陆我国沿海地区……在大量高强度触发因素的激活下,全国地灾隐患急剧增多,呈现多发、群发的势头。严峻形势愈加彰显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要和必要。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通知严防冰雪融化引发的地灾;5月到6月,国土资源部连续向全系统和地震灾区下发10多次紧急通知。同时直接组织派出44个工作组,迅速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了次生地灾应急排查等工作:汛期,又以地震灾区和地灾高发易发地区为重点,全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在地灾防治的另一个“主战场”三峡库区,2008年的工作成效也非常显著:涉及175米水位线以下的62个治理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可以满足三峡工程175米蓄水条件;450个已完成地灾治理工程没有发生变形或破坏;完成了对三峡库区156米蓄水以来新发生的塌岸和涉及175米蓄水的不稳定岸坡的全面“会诊”。总的来看,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每一场地灾防治战役都有着突出的重点、科学的规划、周密的部署。这也是我国2008年地灾防治工作的一大特点。反应及时,冲向救灾前沿“5·12”汶川大地震的突然发生,吹响了地灾防治的冲锋号。国土资源部迅速反应,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5月12日晚到次日凌晨,部党组召开会议连夜部署防灾工作:按照特大型地灾险情,立即启动国家突发地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四川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指导地灾防治;立即组派专家组赶赴灾区,并在此基础上举全国国土和地勘系统之力,组成108个地灾应急排查组,全面开展灾区地灾隐患应急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支持服务部委和地方政府以及防范次生地灾等工作。由于灾区通信完全中断,地面交通瘫痪,汶川、北川、茂县等严重受灾地区成为信息孤岛,灾情无法传递,大批救援队伍受阻。 紧要关头,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测绘局、统筹地调局航空遥感力量开展航拍工作,航拍有效飞行面积4万平方公里.获取卫星遥感数据有效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雷达遥感56万多平方公里,同时.组织全国2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技术骨干.重点针对公路毁损、河道阻塞、地质灾害威胁居民点等,日以继夜地开展数据解译工作,第一时间将解译成果提供给各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和各受灾县。正是这1000多件航空遥感影像图、解译国件、报告等资料和5万多件基础测绘成果,为灾区抗震救灾、打通道路、防范堰塞湖溃堤等抢救生命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保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如5月16日,应急排查组在四川广元市利州区苍溪村发现滑坡险情,近400人及时撤离,2日后滑坡果然发生;5月17日,应急排查组发现四川青川县城后山狮子粱滑坡出现变形裂缝。当晚撤出人员,次日滑坡发生,因而避免了300余人的伤亡。在6月15日应急排查工作全面结束的时候,地质工作者在三省108个灾区县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2700多处,消除了威胁103万人的安全隐患,不仅避免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灾区的群测群防体系得到基本恢复。正是有了地质科技人员在救灾前沿的奋战.救援部队才及时调整了救援路线和方案,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正是有了地质工作这双科学的“眼睛”,备受社会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等34处堰塞湖,才得以及时发现和治理。不仅如此,国土资源部在积极参与救灾的基础上,主动研究支持抗震救灾的相关政策,编制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果延伸和深化。多方合作,构建应急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朝、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提高灾害防治的应急反应能力。9月19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一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印发,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立包括国土资源部、省级和重点防灾区应急平台三部分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体系,旨在整合已有资源和基础,实现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这也是落实2008年国土资源部新“三定”规定中增加的“指导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舫治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突发事件应急预寨”职责的要求。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加强,尤其是做好“应急”这件事。因为,只有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而这除了在往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建设应急机构、队伍和应急救援体系外.还必须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与相关部门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营造“全民防灾、共同防灾”的局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只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在2008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更加主动地加强了与建设、交通、铁道: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得更为细致。6月20日,国土资源部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国资委、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等7个部委局参加全国防范地质灾害电视电话会议,共同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进行了研讨和部署。8月.国土资源部和铁道部联合发文,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各铁路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与此同时.在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地震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在2008年也发挥了巨大的功效.1月至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06多起,避免人员伤亡20109多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 75亿元。在各个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8年的地灾防治工作在公路、铁路沿线、江河流域、水库、水电站、重要工矿设施、旅游区、学校等重点地区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2008年前10个月,全国共发生地灾22071起.经济损失与去年相比增加近6倍,但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却没有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奇迹是不可能凭空而现的。近几年,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做好事后应急处置的同时.更加注重事前的防范。在2008年。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取得了“高损失低伤亡”的巨大成就。加强研究.提升防灾水平决定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不仅仅是顺畅的防灾体系,基础理论和地质科技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凸显。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1月6日正式在四川开钻。这个我国首次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地震断裂和地震机理的重要工程,将持续到2012年12月,通过两口1200米深的先导井孔和两口3000米深的主孔科学钻,建立深孔长期地震观测站,并通过观测数据进行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流体作用等多学科研究,揭示断裂破裂过程中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为未来地震的监测、预报或预警提供最基本的数据。2008年.以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三峡库区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为支撑点,建设统一共享的以3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和数据远程传输为一体的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大提高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总体能力和水平;以华北平原为典型地区。融合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开展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启动了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示范区建设,为国务院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提供了支持;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为科学评估地质灾害灾情提供了保障:大力集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典型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西气东输”管线陕西子长工程段为典型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探索影响国家重点管线工程运行安全监测预警模式与方法等。此外,在2008年8月第三十三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还与挪威地质技术研究所签署了地质灾害治理合作协议,确定在3年内各投入50万美元开展四川省大渡河盆地和陕西省的西北黄土高原两个试验区的灾害治理联合研究,从而提升我国治理滑坡灾害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推广到亚洲周边国家。无疑,在2008年,国土资源部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解除了一柄柄高悬在人民群众头顶的地质灾害利剑,将“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落到了实处。                               (2009.1.10,地质勘查察导报,1-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