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单位114名科研人员参与第20航次大洋科考大洋一号寻获海底“黑白烟囱”浏览次数:584 发布日期:2009-03-24 分类:学术动态记者徐小龙报道,执行我国第 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 3月 17日顺利抵达青岛港。本航次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 11个海底热液区和四个热液异常区,远远超过了我国“十一五”多金属硫化物调查的预期目标,并成功抓获海底“黑白烟囱”样品。据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自去年 5月 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 300多天,共七个航段,累计航行 4.6万多海里。来自全国 18家单位的 114名科研人员和 56名船员,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本航次发现的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海隆赤道附近和西南印度洋超慢度扩张洋中脊,这也是人类首次在这两个海域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是两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区域。”陶春辉说,“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海隆发现了 5个新的活动的海底热液区,其中 4个热液区总长达 21千米,属于超大型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在西南印度洋超慢度扩张洋中脊共发现 6个新的海底热液区,另外,还包括约 20千米的超大范围的新型碳酸钙‘白烟囱’热液区和极难被发现的非活动海底热液区。”据介绍,第七航段的科学家们利用自主研发的近底集成探测系统,在东经 63.5度附近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首次发现以地幔岩为基底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区,并取到了 1吨多的样品。“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发现以地幔岩为基底的多金属硫化成功抓取海底“白烟囱”样品物。”陶春辉介绍说,“该硫化物位于洋中脊裂谷中央的北坡上,水深 3700米左右,取到样品主要是黑色块状硫化物、红褐色铁氢氧化物和多金属软泥。初步估计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硫化物区范围将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由于在该硫化物区取到的基岩是地幔岩,其形成推测与海水和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幔岩蛇纹石化相关,因此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大洋一号”在过去的航次中曾多次发现“海底黑烟囱”,这次又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东段海域发现了新的“海底黑烟囱”。当地时间 2月 10日凌晨,科考队用电视抓斗抓取了巨大海底“黑烟囱”———热液硫化物样品和大量生物样品。据陶春辉介绍,该硫化物样品结构较致密,有部分较完整的烟囱壁,成分以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为主。这是在我国西南印度洋首个发现的非活动热液区取得的第一个大型且完整的高温烟囱体样品。除了海底“黑烟囱”,“大洋一号”科考人员还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第一次发现“白烟囱”,在站位调查中,六个站位的电视抓斗成功抓取到“白烟囱”样品。这一重大发现说明该段洋中脊发育有多种形式的热液活动。经分析,初步确定该区域为洋中脊低温型热液区,而且很可能是新型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成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年3月19日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