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下水是缓解旱情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谈西南抗旱

浏览次数:689  发布日期:2010-04-11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云南省大部以及广西、贵州等省区局部从去年10月份起就出现旱情,比常年同期提前2至3个月,目前已持续受旱近6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为了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国家防总、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抽调经验丰富、技术精良的水文地质专家,赶赴西南重旱区勘查地下水,查找新水源。    这场找水抗旱保卫战如何部署,方能取得最好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认为,开发地下水是缓解旱情重要途径,打井、表层岩溶水引蓄、挖浅井等可以应急;从外界调水,更多地修建地表水库,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则可以让西南在大旱之年也无缺水之忧。地下不缺水    据了解,根据我国地下水的类型,目前将其划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和基岩山区地下水四种。岩溶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石灰岩)的溶洞裂隙中。我国碳酸盐岩分布较广,有的直接裸露于地表,有的埋藏于地下,不同气候条件下,其岩溶发育程度不同,北方和南方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岩溶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约82.83万平方千米,岩溶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约为870.02亿立方米,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    “水量大,分布不均匀,这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的特点。”袁道先说,我国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地下暗河系统里,地下水补给充沛。这一地区地下水系十分发育,地下河是西南岩溶水赋存的重要场所,水量大,已查明西南连片分布的岩溶石山区地下河有3300多条,总长度超过13000公里,其总流量达1400立方米/秒,是北方的好几倍。地下河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水源之一。    袁道先同时强调,尽管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地下水地表水转化频繁,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有人将其形容为“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袁道先解释,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能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结构,降雨可通过竖井、落水洞、漏斗等迅速汇入地下,正是由于这种双层水文地质结构,才造成西南地区地表存水困难,地下水有的地方深达几百米。    地下暗河中的大量水资源流动迅速,排泄集中,排泄量大,有的排出地表后汇入河流,有的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而对于那些有隔水层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则比较浅,如贵州安顺地区只有10米左右,比较有利于开采。    科学开发不会造成环境地质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地下水开发正在向深、广发展,开采层不断加深,开采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60个城市中,开采地下水的城市400多个;地下水有效灌溉面积7.4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过去东南沿海从不开采地下水的地区,现在大量开采地下水;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因浅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采大量转向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水源支撑,另一方面不合理超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北方城市和地区,掠夺式开采现象严重,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主要包括: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    对于开采利用地下水用于抗旱是否会引发环境地质问题,袁道先认为,环境地质问题多是由于长期对地下水超量开采的结果,这一点在北方表现得尤为明显。地下水补给受自然条件、地质结构、蓄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大小、降雨时空分布、河流湖泊状况等。我国南方云南、贵州等地常年来说降水都较为充沛,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多年平均都在1000毫米以上,对地下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岩溶地下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总体上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问题还很少。    袁道先还强调,开采地下水不会造成水质污染,只会造成水量减少。我国西南少数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水源地附近矿山无序开采所造成的。“矿业活动造成的岩溶区水环境遭遇污染威胁,将是广西环境地质的大问题。”袁道先表示。未雨绸缪    “地下水在应急抗旱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打井、表层岩溶水引蓄、挖浅井等都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好方法。”袁道先说。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3月25日在昆明表示,西南地区度过旱情需高度重视对地下水的调控,解决目前地表水不足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采取多种措施调控地下水。目前,我国西南旱区部分山区河流已经断流,一些小型水库和塘坝业已干涸,水源问题成为当地抗旱救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寻找新的水源成为当务之急。截至3月25日,水利部门在西南旱区累计新打抗旱水源井12938眼。    岩溶地下水由于储量丰富,被认为是理想的大型供水水源,但每年都有大量的地下水白白地流走了。如何才能留住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呢?袁道先说,首先要通过地质水文调查、洞穴调查,搞清地下河的来龙去脉和走向;然后选择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地下水坝和地下水库。地下水坝一方面可以截留更多的地下水,增加地下水库的库容;另一方面还有助抬高地下水的水位,便于从地上打井开采。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事例,如有的地方只用十几立方米的混凝土,便增加数百万立方米的库容,效益十分显著。    袁道先强调,在抗旱中地下水的作用主要是“应急”,要在今后的大旱之年彻底解决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等问题,还要未雨绸缪,综合考虑从外界调水,更多地修建地表水库,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