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秦蕴珊表示海洋地质研究要立足浅海拓展深海

浏览次数:587  发布日期:2011-09-19  分类:学术动态
8月26日,在青岛召开的大陆架科学钻探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秦蕴珊表示,海洋地质学的特点是既有独特的区域性,也有显著的全球性。因此,在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应当坚持立足浅近海,大力拓展深远海。 “一般来说,深海与浅海在科学上是有严格划分的,但在实际操作上,深海与浅海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不论从哪个层面上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只能是深中有浅、浅中有深、相辅相成。因此,在具体工作安排上,要随着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秦蕴珊说。 秦蕴珊表示,目前,我国边缘海的构造骨架、海岸带(含岛屿)的主要地质地貌特征已基本查清。但我国海域的调查研究项目是部门专项多,国家层面综合项目少,难以出系统性、高深度的成果。因此,他提出未来我国边缘海研究应加强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凝练边缘海研究的问题。 秦蕴珊介绍,中国边缘海新生代的总厚度从北黄海向南经东海一直到南海逐渐增厚,从2000米增到1万米至2万米,造成这种变厚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特提斯构造域及其在边缘海的展布仍是个谜,一直困扰着海洋地质学界。“边缘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凝练这些问题。”秦蕴珊说。 二是重视标准化和基础数据监测的工作。 秦蕴珊说,我国海域辽阔,从事海洋地质工作的单位也比较多,存在资料的准确度、测量的精度和相互对比、同化以及引用的问题,资料共享困难更大。如,海底沉积物的分类,有的采用福克分类法,有的使用谢帕德的三角图解法,由于分类方法不同,编制的图件有时差别很大,难以对比。这些混乱现象不利于科学研究出大成果,最好能统一起来。 三是加强我国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 秦蕴珊表示,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是我们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除了获取更多的地球物理资料外,重要的还应获取更多的钻探资料,至少应该搞清第四纪期间系统的演变过程。 此外,秦蕴珊表示,我国对深远海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从2013年起改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其重要的科学目标也由原来的8个凝练为4个:古气候、深部生物圈、地球动力学和自然灾害。”秦蕴珊说,“海洋地质研究总的发展趋势必然要走向深海,应当遵循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来部署我们的工作。目前,除了大洋矿产资源已有部署外,还必须找准进军深海的突破口。” 他表示,在选区上,首先应选择离我国边缘海最近、影响最大的海域,如西太平洋,特别是低纬度西太平洋,以及东北印度洋,科学有序地进入这些深海海域,是实现我国深海研究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外国在这些海区做过大比例尺的重力场、磁力、地形等不少调查工作,鉴于我国对这些海区的资料还很缺乏,需要制定一个相应的长期规划,并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综合科学考察为主,科学研究为辅,主要注重海洋自然过程和现象的发现,积累资料;第二阶段为全面研究阶段,重点在于抓住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机理和机制上的研究和解释;最后则为集成总结阶段,争取建立我国海洋学家自主的理论体系,在深海研究上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应在巩固和发展浅海工作的同时,大力向深水和深层的“两深”进军。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已经取得突破性的发现,应在继续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试开采迈进。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