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地质灾害防治“110”——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黎志恒浏览次数:742 发布日期:2010-05-04 分类:综合 生长、生活和工作于陇原大地,黎志恒像陇原的一座山、一面坡、一棵树一样依恋着这片土地。作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防治首席专家,他致力于陇原大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调查。灾害面前,主动出击,擎天如柱,力挽狂澜,为此,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陇原地质灾害防治“110”。 抗震救灾勇当尖兵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身为监测院院长,黎志恒闻震而动,立刻进入应急状态,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他奔赴的第一个重灾区是甘肃省徽县嘉陵镇宝成铁路109隧道崩塌灾害现场。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几十年来,黎志恒几乎走遍了甘肃境内所有的重大地质灾害现场,但没有见过如此惨状:109隧道内一列满载13节油罐的列车起火,洞内浓烟滚滚,温度超过360摄氏度,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黎志恒等专家就在距离隧洞20~100米远处及周边开展调查。余震袭来,山动地摇,山坡上滚石不断,调查中有一块近一吨的重巨石从近百米高的坡体滚落下来,仅离黎志恒5米左右,把同事们惊出了一身冷汗。险象环生中,黎志恒等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最后就在灾害现场,你一言我一语地形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救援处置专家组意见建议,并通过手机口述给有关同志,转给陪同周永康等中央领导赶往徽县灾害现场的国土资源部领导。 此后,黎志恒一行继续南下,直达甘肃重灾区武都和文县。在余震此起彼伏的生死空间里,他一进驻就是40多天。在厅、局的统一指挥下,他组织50多人次,排查灾害隐患点2200处,提出科学处置方案,使41.07万群众得到安全撤离,完成评估安置点647处。在灾害现场,他委托在家的同志向省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提交了12条地质灾害应急措施建议,其中9条被采纳。那些天,他一身泥土、一脸灰尘、一双球鞋,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土老帽儿。可是每当各级领导来视察,前线指挥部总点名让他汇报,因他专业精湛、情况熟悉,给领导们留下深刻印象。 2008年6月5日,黎志恒与同事们在文县碧口镇灾区现场,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亲切接见。在彩条布圈起的“露天餐厅”里,他给首长们扼要汇报了文县地灾隐患排查概况。 野外排查结束后,黎志恒又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熬了12天,完成了甘肃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报告、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和村民安置点安全性评估等10多份重要技术报告,是最早为省政府提交地灾防治专项规划的单位,最终被国家批准规划资金28.28亿元,为甘肃灾后重建、地灾防治争取专项资金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黎志恒也因此被甘肃省委授予全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国科协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他所带领的监测院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拯救月牙泉功彪史册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以沙泉共生而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自然遗产。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千古名泉月牙泉却危机迭现:水位下降、泉湖枯竭露底,沙填泉失已不是危言耸听。 1997年5月,黎志恒听到了“敦煌月牙泉濒临干枯告急”的消息,便带领技术人员赶到月牙泉实地踏勘,主动给月牙泉管理处提出建议。这一个“主动”,让敦煌市把他紧紧抓住,再也不松手了。近20年来,月牙泉不停地被“诊治”,但似乎没有开出最佳“处方”。听了黎志恒的一番话,他们急迫要求为月牙泉“把脉开方”。 1997年夏天起,黎志恒和他的同事们穿越月牙泉周围十几座沙山,对20余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态恶化区进行了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确定了沙漠地带的勘探靶位。硬凭肩扛人抬地把钻机“请”进沙窝窝里,开始地质勘探。在六七月高温季节,中午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0余摄氏度,穿着鞋在沙漠中行走太困难,他们就光着脚,脚被热沙烫红,甚至烫起一层小泡。那些日子,他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以致一个月掉了15斤肉,身高1.63米的他,体重却不到100斤了。有两次中暑昏倒在机台边,同事们劝他回驻地休息,他就是不放心走开,坚持坐镇指挥,攻克了在沙漠区深部勘探等技术难关,破例在月牙泉域实现单孔钻进380米的深度,全面完成沙漠区的5个钻孔,首次揭开了月牙泉成因真相,查明了月牙泉地下水埋藏及补径排条件。 月牙泉太珍贵了。拯救月牙泉,勘查仅是基础,治理则要“刺刀见红”,冒很大风险,一旦失败,将会身败名裂,甚或成为千古罪人。缘此,对于月牙泉实质性的应急治理工程勘测设计没有人愿意承担。敦煌市政府有关领导再次找到黎志恒,说:“老黎,无论你走到哪里,月牙泉和你已捆绑在一起了。”责任与使命,使黎志恒再次挑起了治理工程研究第一负责人的重担。此后,历时三年他们开展了治理工程勘测、可研、初设等工作。工程涉及学科多、专家意见很难统一,治理工作步履维艰。黎志恒等技术人员以精益求精的勘测技术和试验数据,最终赢得了不同行业专家和社会的认同。2007年夏季,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通过招标开始施工。2008年4月,众所盼望的月牙泉水位开始上升,持续达到了1.5~1.8米,恢复到了70年代中期的自然状态。历时10多年艰辛努力,月牙泉救活了! 面对起死回生的月牙泉,回想10多年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黎志恒感慨万千:“月牙泉太珍贵了,纵然艰难,我们愿意再用10年甚至20年的努力,使其永远碧波荡漾,与鸣沙山同在,与敦煌同在。” 2009年,《敦煌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研究》成果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时,敦煌月牙泉区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工程被甘肃省确定为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成就地标120项之一。黎志恒等地质工作者的功绩将载入甘肃史册。 监护大地力保平安 熟悉黎志恒的人都知道,他有三快:走路快、说话快、干工作快。这与他多年从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有关。 众所周知,甘肃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陇南泥石流、兰州城区滑坡等灾害,在全国影响极大。在这样的脆弱环境里,他这个首席专家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随叫随到,黎志恒的手机24小时不关。他说:“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抢险是责任,人命关天,绝不能延迟。” 2004年大年初一凌晨5时许,他的手机暴响:桃树坪滑坡了!睡梦中黎志恒一骨碌爬起来,边穿衣服边召集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位于兰州市东岗镇半山腰的桃树坪滑坡现场,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救援及应急处置、疏散群众,确保了无一人伤亡…… 2005年3月19日清晨,黎志恒接到告急:兰州市靖远路庙巷子地灾隐患点出现边坡蠕动。他带领技术人员火速赶到现场,预测短期内随时都会有滑塌发生。立即建议国土部门启动群测群防应急避险体系,同时提出紧急撤离避让措施。坡体上的大多属外来居住的贫困居民,不愿搬迁,有些住户说:“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见掉土块子的事多了,不会有危险的。”黎志恒等人从专业技术角度指出了险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果然在人员撤离一小时后,滑坡发生了!13户人家的房屋全部倒塌受损。他们的成功预报,避免了58人伤亡,减少经济损失500多万元,成为兰州城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典范。 甘肃省有矿山2000余座,矿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2005年2月,华亭县砚峡乡砚峡矿区发生突发性特大型滑坡、塌陷灾害,使19个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黎志恒接到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的指示后,立即带领人员赶赴现场,看到乡政府所在地墙倒屋塌,一片狼藉,山体还在不停地滑移。除了100多住户和350多名中小学生转移撤出后,还有1000余名群众处于撤与不撤的两难之中,人们恐慌不安。他们立刻冒着险情展开了应急调查,划出危险区,提出应急避险措施,敦促险区群众紧急撤离;核实中小学临时教室安全选址,使学生很快复课,稳定了社会秩序。群众撤出了,黎志恒他们却在危险区一呆20多天。通过应急调查,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案。这次矿山救灾避险,使1000余人的生命和5000余万元的财产免受损失。 5年来,黎志恒带领团队,组织和主持了甘肃省重大地质灾害及矿山突发性灾害事件应急调查30余次,制定科学抢险方案和应急处置技术措施,成功避险20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2007年黎志恒荣获“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突出贡献奖”。 刚刚过去的2009年,兰州市承办了两次规模空前的全国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先后有十几名两院院士及36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会聚兰州,针对山区城市建设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等学术前沿问题商讨对策,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影响重大,极大推进了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此后,国家对甘肃省地灾防治给予了大力支持,甘肃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应政策,建立了3000万元的地质灾害防治基金。知情人说,两次论坛功效显著,黎志恒功不可没。 为了陇原大地的安宁,黎志恒将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当好地质灾害防治“110”。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