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基本认识

浏览次数:678  发布日期:2010-08-2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一线灾情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8月18日,发现遇难者1287人、失踪457人、受伤72人。    2010年8月7日23-24时,舟曲县城北部山区三眼峪、罗家峪流域突降暴雨,小时降水量达96.77毫米,半小时瞬时降水量达77.3毫米。短临超强暴雨在三眼峪、罗家峪两个流域分别汇聚成巨大山洪,沿着狭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冲击,沿途携带、铲刮和推移沟内堆积的大量土石,冲出山口后形成特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龙江奔流过程中,造成月圆村和椿场村几乎全部被毁灭,三眼峪村和罗家峪村部分被毁,数千亩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冲入舟曲县城区和白龙江后,造成二十多栋楼房损毁,河道被淤填长度约1千米,江面壅高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县城交通、电力和通讯中断。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出山口的瞬时最大速度为27米 /秒(时速接近100千米),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为2.1分钟。罗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锋出山口的瞬时最大速度为14.76米 /秒(时速约53千米),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为4.3分钟。根据2008年5月19日航摄资料和2010年8月8日灾后航摄资料生成的1:1万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边长为5米的网格单元体计算集成,并经现场校验,最后得出舟曲县城北山三眼峪、罗家峪两沟山洪泥石流共冲出固体堆积物合计181万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150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100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50万立方米),罗家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31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21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10万立方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三眼峪历史上就是一条高发山洪泥石流沟谷,多次造成重大灾害三眼峪历史上就是一条高发性山洪泥石流沟谷,多次造成重大灾害。据史料记载,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始,至今已发生十多次造成重大危害的山洪泥石流事件。二是舟曲县城北部山区山高沟深,县城高程一般在1400米以下,北山汇水区最大高程达3828米,具备快速聚集山洪,形成强大冲击的重力势能条件。三是地质构造因素,区内基岩裸露,产状凌乱,节理裂隙发育,沿节理面、裂隙面水蚀、风蚀作用强烈,整体破碎。第四系残坡积、重力堆积物主要以碎块石为主,松散杂乱,无层次,形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丰富物源。四是历史上多次强烈地震影响本地区,舟曲县也是国家确定的“5.12”汶川地震作用的51个重灾区(县)之一,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岩层破碎,一般认为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效应可能持续10年以上。五是区域气候异常,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舟曲降水总体以偏少为主,特别是2010年以来除3月份降水接近常年外,其余各月均偏少4成以上,其中1月、2月、6月偏少6成以上。持续干旱造成县城区周边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扩大、暴露,雨水更容易渗入岩土体,导致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加剧。六是本次灾害降雨量大,过程急,该地历史最大降雨强度47毫米/小时,“8.8”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局地过程降水量达96.77毫米,半小时降雨强度77.3毫米,属于250-500年一遇。瞬时暴雨转化为山洪,而山洪又携带松散物质成为巨大泥石流。七是山洪泥石流作用自身具有孕育的隐蔽性、暴发的突然性、破坏的毁灭性,因猝不及防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没有水动力时,松散物质堆积沟道,不会对下游产生威胁。一旦出现局地瞬时暴雨,转瞬成为山洪泥石流奔涌而下,於埋或冲毁下游建筑物、道路、农田等,这种长期缓慢积累,时机来临快速输走成灾的过程充分印证了山洪泥石流的固有特性。八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认知问题。除了自然因素起主要的或决定性作用外,当地对山洪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和强度认知不足,以致部分建筑占据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增大了人居建筑与自然灾害遭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加之“8.8”事件的规模远远超出以往历史上已发生的山洪泥石流,一般人很难认识其重大的潜在危害,也是形成这次重大灾难的原因之一。 总之,舟曲灾害事件是一起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它既不是单纯的山洪灾害(以水流为主),也不是单纯的泥石流灾害(以泥石涌动为主),而是既有山洪的快速气势,又有泥石流的摧毁能力,是在特殊地质地貌背景下,耦合局地超强降雨形成的一起自然因素引发为主的特大灾难。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