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在防灾一线的生力军——记日夜守候在地灾点的乡村监测员、国土协管员浏览次数:476 发布日期:2010-08-3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让人们对地质灾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寻找地灾预警的有效措施已刻不容缓。其实,受极端天气频繁的影响,近年来地灾防治形势异常严峻。与2001年以来的历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地灾发生次数和造成人员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灾情也最重。 尽管如此,在各地政府和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地灾防治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在繁重的地灾防治工作中,请大家不要忘记这样一支编外“突击队”:他们帮助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监测地灾隐患点、开展灾害预警、组织转移群众,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支队伍,就是各地聘用的乡村地灾监测员。 本期《乡镇周刊》摭拾几位地灾监测员、国土协管员的故事。期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带动与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让地灾伤人的事件从此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 他的腰、腿被压在几块百余公斤重的大石头下,但身体仍保持着奔跑的姿势:左腿、左手奋力向前,双拳紧紧地握着……生死救援 罗先余 李焕龙 张承喜 主人公:杨宗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乡鸭蛋河村党支部书记) 鸭蛋河畔,泣声阵阵。7月21日中午,地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北部的谭坝乡鸭蛋河村,200多名村民高举着“杨支书一路走好”的挽幛和几十个花圈,自发地为在7·18特大洪灾中因抗洪抢险救灾而英勇牺牲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兴送行。 人们的泪水静静流淌,化为一首悲怆的赞歌,送别这大爱大义的朴素英魂。 镜头闪回到几天前。从7月16日开始,谭坝乡连降大雨。17日凌晨,大雨仍在持续。清早5时,天刚放亮,杨宗兴就打开房门,冲进雨雾之中。 头晚后半夜天下大雨,他就起床了,时而听雨声,时而听风声,时而开门观察,心中焦躁不安。雨太大了,密密麻麻的雨点在房顶像敲鼓一样催他,但因天黑、雾大,无法出门。 他家所在位置没有手机信号,只能看时间,他一直捏在手上。4时,他用座机联系上村委会主任王宗林、文书李佰群,3人约定5时分别出发,深入全村逐组逐户检查灾情,组织群众转移。 鸭蛋河村位于秦岭南部、安康北山的高山地区,全村虽只有212户751人,但却分布在12平方公里的三沟四梁八面坡上,山大人稀,居住分散,查灾异常艰难。 直到中午1时,3人才在约定地点会合,弄清3个基本情况:全村400亩烤烟、500亩玉米绝收;上百亩田地被冲毁;公路和人行道多数被冲断。 杨宗兴向乡政府汇报灾情后,又向村干部作了安排:“我看这雨今天停不下来,咱们赶快行动,到五保户、孤寡老人和主要劳力在外打工的农户家中,查看房屋安全,同时检查容易滑坡的地带,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天下午,他一人走访了40多户,查看了20余处田地、道路滑塌处,直到晚上11时多,才按约定时间回到家中,用座机与其他干部沟通情况。 18日凌晨,他4时半就出发,出门就是一路奔跑。出发之前,他已经听到了自己房后石块滑落的声音。此时,他想到全村70%的中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抗洪抢险任务异常艰巨,他顾不上自家了,连忙给村组干部分派任务:“立即赶到房屋不安全、家中缺劳力的农户家中,以救人为重点,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此时,大小道路都断了,平时行走的河道、沟涧已是浪涛汹涌,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他像猴子一样在山林里攀爬,衣服挂破了,手脚磨破了。电话没信号,道路很艰险,加之风雨中呼喊困难,他只好按照自己心中的“民情地图”去奔波。 想到5组72岁五保户李支录行动不便,他冒着大雨将李支录背到300米以外的另一户村民家中。将李支录安置好后,又继续到其他农户家中进行动员。4时40分,发现自己手机没电了,杨宗兴就和同行的组长说:“还有几户住得较远步行去来不及,现在还不知道村委会主任和文书包的组是什么情况,我得立即与他们联系。” 这一天,他和村组干部共将21家危房户安全转移。统计情况时,他感到一丝欣慰:全村除3户村民房屋倒塌、500多亩田地被冲毁外,无一人伤亡。 5时30分,他赶回自己家中,用固定电话联系村民转移。此时,巨大的险情正悄悄逼近。随着房后泥石流“轰隆”一声巨响,瞬间吞噬了一切…… 群众得知消息后,冒着大雨自发地进行救援,其中还有被杨支书动员转移的人。 他们掏了一夜,一边掏,一边哭,直到7月19日上午8时30分,才找到杨宗兴的遗体。 他的腰、腿被压在几块百余公斤重的大石头下,但身体仍保持着奔跑的姿势:左腿、左手奋力向前,双拳紧紧地握着……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村民含泪叫着杨宗兴的名字:“好人啊,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暴雨停了,泥浆中的人们哭成一片。19日晚上,乡村干部和全村男女老少,没人回家,他们站在泥泞之中为杨支书守灵。 21日中午,在杨宗兴出殡的路上,群众自发买来的花圈在青山中闪现出一道洁白的风景,燃放的鞭炮响彻群山。当“杨支书一路走好”的挽幛在新坟上熊熊燃烧时,乡村干部与在场群众的哭声令天地动容! 他知道自家的老房子可能会经受不住这次大暴雨的袭击,可实在抽不出时间进行抢修,也想不到会这么快就倒了。只要家人没事,倒了就倒了吧! “泥人”彻夜不眠 记者 龙回仁 主人公:李爱平(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古隆村村委会主任、地灾协管员) 暴雨肆虐后的天空,异常晴朗,山水和树木也显得格外清新,可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古隆村村民李世庆的家,却有些触目惊心:两层红砖绿瓦小楼,被红色的土壤掩埋,只露出小院一角。 “幸亏协管员李爱平及时通知我们转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李世庆看着自家被山体掩埋的两层小楼,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今年汛期以来,江西省定南县遭受了数次特大暴雨袭击,并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5月6日,接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后,46岁的古隆村村委会主任、地质灾害防治协管员李爱平心急如焚。他来不及找雨靴,冒雨挨家挨户进行巡查,不停地排查险情并组织危房户转移。 自从5年前兼任了这个地质灾害防治协管员以后,在每年的汛期,在每一次暴雨来临之前,只要一接到镇里有关地质灾害巡查的通知,李爱平都立刻行动,发现险情,就动员村民撤离。有时,在深更半夜接到通知,为了节省时间,他就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村民撤离。有时险情重大,不分白天黑夜,都要立即把村民转移到村委会。 “爱平,快回来,家里的房子倒了!”正在冒雨排查的李爱平,突然接到妻子廖美娣打来的电话。 他心里猛地一沉:“村民李世庆家随时可能会有滑坡的危险!”他顾不上家里,加大油门,骑着摩托车火速往李世庆家赶去。他知道自家的老房子可能会经受不住这次大暴雨的袭击,可实在抽不出时间进行抢修,也想不到会这么快就倒了。只要家人没事,倒了就倒了吧!这么想着,不一会就到了李世庆家门口了。 晚上8时许,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正在家里看电视的李世庆听到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浑身湿漉漉的“泥人”,李世庆吓了一跳。 “泥人”却开口说话了:“世庆,这里非常危险,你和家人必须马上撤离!”李爱平不顾李世庆发呆的表情,一步跨了进去,焦急地劝说他尽快转移。 李世庆家的房子为切坡建房,经排查被列入地质灾害监测点。近两天来,李爱平曾多次登门劝说其转移,但李世庆认为自家房屋属砖混结构,即使发生小滑坡也能抵挡,因此不愿转移。 这次,看着浑身湿透的李爱平,李世庆终于决定立刻和家人撤离。就在李世庆全家人搬出后,当晚12时许,他家后面的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他家的“砖混结构”被夷为平地。 等李爱平回到自己的家中,已经是晚上9时了。他发现自己家的房子因不堪大雨袭击,卧室和另外一间房子已经倒塌。他叫来四五个村民帮他把倒塌的房屋里的东西捡一捡,一家人就睡在客厅里。 这一个晚上,李爱平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次暴雨中,李爱平及时疏散了72人,确保了全村在灾害来临时无一人伤亡。 据悉,在定南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的情况下,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内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成功避让地质灾害数十起。 沟壑变宽没有?有没有出现新的裂缝?当这些疑问被一个个排除后,时间已是第二天中午,吕培相这才匆忙往家里赶。 奔忙在地灾点的“义工” 特约记者 邢云鹏 本报通讯员 田亚峰 主人公:吕培相(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后河村红卫滑坡监测员) 一夜大雨,吕培相几乎一夜没合眼,一直在他负责的隐患点上排查。 沟壑变宽没有?有没有出现新的裂缝?当这些疑问被一个个排除后,已是第二天中午。吕培相这才匆忙往家里赶。 吕培相是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后河村村委会主任。从2004年开始,该村红卫滑坡地灾隐患点被专业人员确定后,吕培相就成了义务监测员。 可别小看这个隐患点,它威胁着村小学和村里20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说吕培相是“义务”监测员,是因为干这项工作基本是零报酬,补助的150元话费和实际花费比起来,是杯水车薪。 “还有别的,一件雨衣,一把钢卷尺,一个手电,一面锣,一个监测包。” 吕培相笑眯眯地罗列着义务监测员的其他“福利”。每天他都把监测用的全部工具装在摩托车后的工具箱里,以便随时拿出来用。 义务监测员的工作听上去十分简单:走到监测点,测量变化情况。日复一日的巡查,枯燥又缠人,但又必须严格进行。因为,地质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按规定,每年汛期,一到雨天,他就得步行到监测点去,测量地面裂缝,一毫米的变化都不能放过。如果天晴,就变成隔天一次。但无论监测点有无变化,都得在当天下午5时以前,将情况汇报给国土所和镇政府。 成为监测员的首要条件,是要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村民的居住情况。此外,还要了解地灾的基本常识,掌握监测方法,知道灾害发生的前兆,而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吕培相作为村委会主任和一名老党员,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 作为一名监测员,究竟要做什么?吕培相的解释很简单,就是巡山,串门,打报告。吕培相负责的隐患点在一座山上,巡山,成了他每天的工作。 “下雨看,下雨后还要看,天晴最好也要去看看。”吕培相说,雨后和晴天也需要监测,很多地质灾害都不在下雨的时候发生,而在雨后发生。所以,越是在雨后,越不能掉以轻心。 “地质结构的改变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就算是晴天,它也可能因为土层里积压了很久的水分而松软坍塌。”多年的监测经验,让老吕也学到了许多地质知识。在巡山过程中,他会顺道去乡亲家里串门。吕培相说,这也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他得把监测到的情况及时与附近的村民沟通。 只要有灾害发生的可能,吕培相都会敲开村民的家门,不管是疾风骤雨时,还是半夜三更。对吕培相的突然造访,村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前段时间经常晚上下雨,他一天要来好几次。”其实村民们也常常主动联系他,报告自家周围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每到汛期,他们都是吕培相的助手。 每次巡山,吕培相总要带一面锣,这是监测员与村民约定好的报警信号——锣声响起,大家必须迅速撤离。实践证明,在暴风雨的夜晚,相对于时好时坏的电话信号和容易被风声淹没的呼喊,锣声的威力更强。在他的摩托车工具箱里,还放着县国土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册,每次到村民家串门,他都拿出来讲给他们听,他想让更多的村民学会更科学、有效的防灾避险方法。 “你在哪?家里的厨房被风掀翻了。”电话那头,柔弱的妻子哽咽着。“别怕!你和孩子没事就好。我暂时还不能回去……” “这里更需要我” 黄 旺 主人公:张明富(广西平南县大鹏镇蒙都村村党支部书记、地灾监测员) 张明富是广西平南县大鹏镇蒙都村村党支部书记、地灾监测员。他乐于助人、热情爽朗,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八哥”。虽然只是个编外地灾监测员,“八哥”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5月31日下午,受副热带低涡气流影响,平南县北部刮起了大风,接到县国土局暴雨预警信息,“八哥”马上告知蒙都村村民,要求大家做好预防暴雨的工作。 6月1日凌晨,大鹏镇下起了大雨。凶猛的雨点猛烈地敲打着门窗,也敲打着“八哥”的心。蒙都村有都阆屯和葫芦屯两个地灾隐患点,遇到大雨,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八哥”很担心地灾隐患点的15户村民,不知他们是否已按要求避险转移。雨越下越大,“八哥”越想越不放心,决定到两个隐患点去看看。 刚一出门,倾盆大雨在阵阵狂风的夹带下,扑面而来,像鞭子抽打在脸上。平时异常安静的村旁小河,此时却咆哮起来,让人胆战心惊。河水比平常多了几倍,正迅速向村路漫上来。 来到都阆屯和葫芦屯,“八哥”逐家逐户去拍门。看到有的村民不愿意离家避让,“八哥”便耐心地劝说,直到看着村民离开,他才肯离开村民家。一户、两户、三户……“八哥”在大雨中艰难地查看着,没落下一家一户。直到早上6时多,隐患点的18户86人终于全部安全转移。 早上8时,雨势突然加大,还不时有一阵阵龙卷风。蒙都村官碑坝告急,官碑坝的洪水将要冲进坝旁的几户民房,“八哥”和村干部一起,立刻赶往官碑坝。突然间,“八哥”的电话响个不停。 “我是张明富!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你在哪?赶快回来吧!家里的厨房被风掀翻了。”电话那头,柔弱的妻子哽咽着。 “别怕!你和孩子没事就好。一定要注意安全。我暂时还不能回去,这里更需要我。” 叮嘱妻子照顾好家里后,“八哥”又匆忙地组织群众转移财物。 11时左右,蒙都村两个地灾隐患点都发生了山体滑坡,9间房屋倒塌。大家都说,幸亏“八哥”及时通知转移,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中午,雨势终于变小了。当“八哥”匆匆赶回家里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厨房和猪舍都倒了,几棵碗口大的龙眼树被大风吹断,东倒西歪地横在院子旁。忙了一天的“八哥”疲惫地笑着,对惊魂未定的妻子说:“人没事就好,房子倒了咱们再盖。”事后,镇政府决定将“八哥”倒塌的房子按灾情上报,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要将帮助留给更需要的村民。 涉水登门的诚意终于感动了村民。在他的指挥下,村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绝不落下一名群众 曹 阳 陈 华 主人公:朱志明(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民主村村委会副主任、国土资源协管员) 7月23日,长江特大洪峰通过重庆市主城区,水位创下20年来新高。那几天,笔者正在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民主村搞土地征收工作,恰好碰见该村委会副主任、村国土资源协管员朱志明。看他两眼充满血丝,前几天准保又泡在监测点,好几天没睡好觉了。 “这有啥,每年不都是这样,习惯了。为了咱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忙点累点算啥!”他说得很轻松,“再说,这和2007年比起来,差得远了。” 那年7月17日,一场特大暴雨突如其来,这对位于燕尾山脉的民主村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在得到暴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警报后,朱志明立即组织村社各地质灾害点监测员连夜进行值班监测,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持续数小时的大暴雨,让位于燕尾山脉的民主村7社的渝道路左侧发生危岩崩塌,约20米高的垂直峭壁坠下的大量碎石散落在路中。另一边是咆哮的花溪河,部分村民房前、房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滑坡。 情况十分紧急。凭着多年的经验,朱志明没有惊慌,立即向村委会主任杨代南汇报,召开党员、村民组组长会议,认真分析水情汛情。 在他的动员和布置下,民主村村两委提出“绝不让一名群众遭围困,绝不让一户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朱志明身先士卒,积极带领党员干部,连夜进入各工作岗位,对居住在危险房屋内的群众采取及时排洪、疏散、拆迁、转移、断水、断电等有力措施,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8日凌晨6时,天又下起了大雨。朱志明突然得到消息,经劝说离开危房的8社村民刘世海、吕金海两家因惦记家里,18日凌晨又回到了危房处。 “这怎么行!太危险了!”他迅速带领村社干部王鹏宇、谢沛炳、李永森和派出所干警廖红杰一起,上门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再次搬迁。他们顶着铺天盖地的大暴雨、踩着泥泞的小路,重返两家住处。奔波数里、涉水登门的诚意终于感动了村民。在他的指挥下,村民迅速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虽然今年辖区没有因特大暴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但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朱志明却不比往年轻松。“今年没有发生大的地灾,辖区群众毫发无损。但是,对隐患点的巡查丝毫不能放松。” 朱志明说得很轻松,工作做得却相当扎实。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