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者研讨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灾 分析重大地灾原因 努力提供技术支撑浏览次数:646 发布日期:2011-01-1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记者杨健、娄玉行报道,近日,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我国重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为了更好地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查找2010年重大地灾多发、群发和特别严重的原因,提高主动减灾防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主办了本次研讨会。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地灾特征、规律和预防、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内容涉及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与地质灾害、矿山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其探测技术、近年来特大灾害的地质特征、生态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近年来特大泥石流成因特点及防治、全球重大灾害事件及减灾防灾战略等7个方面。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近期重大地灾频发存在几个主要原因:在全球地灾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因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地构造位置,成为地灾高发区;汶川地震的后效应,使得龙门山及邻区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极端气候条件造成灾害多发,气象预警水平尚不能满足当前的预防地灾的需要;植被条件对地灾的防御能力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后,植被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带分布广泛,在目前地壳运动进入活跃期,使得地灾频发且后果严重成为必然;人类工程活动是地灾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与会专家进一步分析了重大地灾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成灾规律,并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重大地灾成灾机理与早期识别方法研究,包括极端气候条件下重大崩滑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典型案例研究等。 ——加强影像和数据快速获取技术方法研究,研制和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成像遥感卫星,对地灾易发区进行定期拍摄和监测,获取高精度地形和图像数据;研发和引进现场快速获取、处理各主要基础地质资料和数据的技术方法、仪器设备、软硬件等。 ——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重大地灾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与监测预警示范,为群测群防体系提供高科技手段。如研发能应对各种复杂条件的自动雨量计,对重大地灾隐患区和地灾高风险城镇实行全覆盖的雨量监测;针对极端气候条件下岩质崩滑灾害具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发有利于提前预警和主动防灾避灾的监测手段和内容,建立相应的预警指标和判据。在重大地灾隐患的重要城镇建立地灾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对局地降雨以及重大崩滑流隐患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建立自动实时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活动断裂带与地灾的关系研究。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展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关系专业性、系统性研究。在已开展的县(市)地灾调查和正开展的地灾详细调查面积仅占全国主要活动断裂带面积的28%,其中把活动断裂带作为地灾影响因素之一进行初步分析,而没有开展活动断裂与地灾的深入研究,活动断裂带地灾防治水平低,亟待加强。 ——高度重视汶川地震的长期影响,做好灾区建设长远规划,控制建设进度。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只要发生强降雨就会再次发生。泥石流的间接危害和长期影响往往比直接损毁更难防范。应高度重视泥石流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还要关注泥石流从山区延伸至平原沟谷的可能性、危险性和风险性。在震后遭受泥石流重创的山区沟谷,不宜急于进行二次大规模重建和开发利用。 据悉,研讨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国际工程地质协会—C24专委会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办。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