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映 秀 疗 伤 ——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映秀红椿沟泥石流抢险救灾记

浏览次数:517  发布日期:2011-01-1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四川汶川映秀,一个国人永远也忘不掉的名字。    两年前,这里因“5·12”特大地震而被夷为平地。两年后,一座座融合了藏羌风格和川西民居特色的映秀新城拔地而起。可上天,却再一次将灾难无情地降临到这个小镇。“8·14”映秀红椿沟特大泥石流迫使岷江改道,映秀新镇被洪水围困沦为“孤岛”。    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临危授命。经过几个月的抢险治理,目前已基本完成红椿沟中上游的施工便道修建,总长度5.4公里。让人更欣慰的是,在这个冬天,红椿沟泥石流治理已经全面具备了全面施工的条件。攀上了比登天还难的烧房沟    红椿沟刚发生过泥石流,紧接着又大范围滑塌。沟两边石块飞泻而下,发出轰鸣声。     8月14日,四川地矿局华地公司副总经理许向宁第一时间就带领着技术人员,冒着风雨进入映秀灾区。为获取第一手泥石流地质灾害资料,他们攀上了被当地老百姓认为“比登天还难” 形如绝壁的另一条泥石流沟——烧房沟。该沟坡顶大规模裂缝丛生、滑坡体结构松散,十分危险。可他们二话没说,就开始了艰难的测量工作。    技术人员们多次深入泥石流多发区红椿沟和烧房沟,选点踏勘并组织安装设备。共安装了3台泥石流次声报警仪,在不同沟段安装了6台实时雨量报警仪,在监控中心安装了实时雨量监控系统。采用了GPRS网络和卫星通信双网络,并安装了两套视频监测系统和滑坡位移监测仪、深部位移监测仪等。两名监测人员每天24小时负责对红椿沟两侧山体和沟水情况进行观测,同时还要对烧房沟进行巡查。奔向泥石流最凶猛的地方    8月18日,又一场大规模泥石流与正在建立监测点的曹楠、刘洪涛等人不期而遇。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与避灾的人流反向而行,奔向泥石流最凶猛,最危险的地段红椿沟囗监测、报警。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准确预报更大的泥石流,在监测设备不到位的情况下,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向泥石流沟不断靠近,一直到了泥石流冲击区的边缘。借着手电筒光的照射,用眼看、用耳听密切监视灾情,并以半小时一次加密测报方式,硬是在18日23时10分准确地预报了更大规模泥石流的暴发。得益于他们的预报,2000余人紧急撤离,河道及时疏浚。    险情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映秀昼夜温差大,蚊虫成群,但监测人员穿着薄薄的雨衣,在泥石流冲击区內监测险情一站就是一整夜。确保建站后零伤亡    监测站建站之初,条件有限,所有的监测人员住宿和办公都在狭小的帐篷内。J1监测站位于红椿沟沟口岷江对岸,那里空气湿度极大。下雨时帐篷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更惊险的是,一次河道疏浚抢险施工防洪爆破,一块拳头大的石块击穿了帐篷,所幸未伤即人员和设备。    J2监测站在离红椿沟沟口500米的一处左侧斜坡坡脚下,三名监测人员每天负责红椿沟三公里泥石流沟內巡查和对泥石流沟水文监测。下雨时监测人员要在风雨中靠绳索的牵引,才能登上设在高高斜坡上的瞭望台观测点。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遇到异常天气情况时, 监测人员每天必须24小时巡查和观测。监测人员数次准确预报地质灾害险情,确保了建站后河道疏浚抢险施工人员、道路通行人员、临时救灾指挥中心人员零伤亡。筑牢钢筋石笼挡墙    红椿沟应急抢险治理工程段长900米,沟道两侧开挖基槽设置钢筋石笼挡墙、横向设置钢筋石笼肋坎。    由于施工区位于泥石流沟内,场地狭窄且高低不平。泥石流沟内土质疏松,机械作业难度很大,一使力重型机械设备就会往下陷,只能一步步试探着往前推进。他们边设计边施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抢险技术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步骤。沟道两侧一段段钢筋石笼挡墙和沟道内的钢筋石笼肋坎,不断增高,最后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截至2010年9月26日,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红椿沟应急抢险治理工程,已完成沟槽开挖1680米,开挖回填土石方量83000立方米,钢筋笼内块石装填23600立方米,平整河道施工场地37000平方米,施工便道750米。钢筋石笼表面喷浆完成3100平方米,安设3米长注浆管1440米,达到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主体工程的目标。    10月18日,应急抢险圆满完成。    目前,红椿沟泥石流已由应急抢险转入应急综合治理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映秀一定会更美。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