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超采深层地下水 环渤海低平原区咸淡水界面下移超10米浏览次数:576 发布日期:2011-02-21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记者范建勇报道,环渤海低平原区咸淡水界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下移10米~20米。这是地科院水环所张光辉研究员承担的《咸水规模灌溉条件下水盐动态监测与地下咸水资源可利用承载力评估》课题取得新成果。 课题人员通过监测和大量水土样品采集及测试,掌握了环渤海低平原区地下水咸水资源四维时空特征和潜水位现状动态特征,以及土壤全盐分布特征,初步查明直灌区和补灌区表层土水环境盐分、水分变化基本规律。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咸水灌溉对表层水土环境水盐补排平衡影响的测评指标体系研究,以及补灌和直灌区表层水土环境水盐变化的差异特征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地下咸水垂向变化机理”调查和研究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咸淡水界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量开采其下伏地下水影响下已下移10米~20米,地下咸淡水界面垂向平均每年下移0.4米~1米,严重超采区下移速率每年达2米以上;枯水年份的咸淡水界面垂向下移速率大于丰水年份。上述变化,系因人类过量开采咸水层之下的深层地下水,造成上部咸水层与深层淡水层之间水头差急剧增大,导致上部咸水向下越流,而咸水获取补给量没有明显增加,甚至受浅层地下水长期超采影响呈减少情势。 通过“环渤海微咸水区土壤盐分及盐渍化程度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系统尚有一定安全承纳利用微咸水空间,但相对有限。环渤海低平原区0~60厘米土层现状盐分率处于中等变异强度,空间变异自相关距离为35.3千米~59.7千米,自山前平原前缘向东部滨海平原承盐容量逐渐减少。但大部分灌区的表层土层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和中度盐化土的比例近似相等,重度盐化土面积较小。总体上,环渤海低平原以轻度盐化土和非盐化土为主,0~60厘米空间上盐分积聚不强,浅层微咸水灌溉尚有较大利用空间。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