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再引预测话题 ——访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道一

浏览次数:545  发布日期:2011-03-15  分类:学术动态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人类再次经历巨灾的震痛。地震能够预测吗?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一连串的问题又成为人们追踪的热点。3月13日上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道一。    在徐道一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有关2011年日本9级特大地震的中期预测的回顾》报告上,记者看到这样的描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多个内部刊物或报告中,我提出下述中期地震预测意见。预测地区:日本南部、中国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8~8.3级;预测时间:今后几年。” 其中,“日本南部”他在2005年的文章中标明是指北纬38度以南,“今后几年”是以提出上述预测意见成文最早的时间2008年6月20日起开始计算的。 徐道一表示,以上预测意见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对近20年来中国大陆上发生的8级大地震展开了相关研究。“1997至1998年,我被日本神户大学聘用为客员教授时,对1890年以来的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的时空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研究中国大陆地震的同时,我也一直关注日本地震发展趋势。”徐道一说。  “这次日本9级大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徐道一说,“我的预测与实际发生地震的数据比较结果可见,预测地区正确,预测震级也是基本正确。”按惯例,当预测地区有数个时,列于第一个是最主要的,一般仅有一个地区对应就被认为是对应了。 徐道一感到遗憾的一点是这次他对日本的中期预测时间上比较模糊,精确度差。“当时仅注意2005年巴基斯坦巨震和2008年汶川巨震的空间联系,实际上还可以应用这两个大地震改进对发震时间的短期预测。”他解释说,巴基斯坦巨震与汶川巨震时间相隔2年7个月,而汶川巨震与日本9级特大地震相隔2年9个月,如应用汶川巨震发生时间加上2年7个月作为预测发震时间,则可显著提高发震时间的精度。 他表示,上述对预测意见的检验结果说明,类似日本9级这样的特大地震还是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的,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从根本上看,大地震是有可能预测的。   徐道一告诉记者,对日本9级地震成功作出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归结于近年来他在地震预测中使用的理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理论。 “我对汶川大地震没有作出预测,认真反思后,我发现中国大陆一些8级地震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存在密切联系。”徐道一说。 据他介绍,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这类构造体系的规模大,具有明显的定向性,由北往南大致可分为头部、中部、尾部三个部分。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位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一带,头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昆仑山以南,包括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唐古拉、念青唐古拉、冈底斯山脉东段、伯舒拉岭、帕特凯等山脉,影响青海、西藏东部、川藏间横断山脉地区,云南西北部以及缅甸北部和印度接壤地带。从云南西北部和缅甸北部往南,成为这个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中部,往南通过越南、老挝、泰国,再向南经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向东南延至巴厘岛、龙目岛和松巴哇岛,形成这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 徐道一介绍,李四光在论述这一构造体系时特别强调“歹字型构造体系具有显著的近代活动性。在我国境内的活动性断裂带导致了川西、滇西一带的强震发生,它们具有强度大、频度高等特点。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强震就是属于这一巨大歹字型构造成分的曲江断裂继承活动的结果……”  徐道一表示,近200年来在中国西部发生的多数巨震位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头部或附近地区,2004年~2007年发生的印尼特大巨震位于它的尾部,而且集中分布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区。李四光在谈到这一体系的头部主要组成部分时特别指出,“在昌都、玉树地区弯转颇为显著,在帕特凯一带转折尤其剧烈”,这表明他在几十年前已注意到玉树地区的地震地质的特征。汶川特大地震也发生在这一构造体系的头部,显然受这一构造体系的控制。 此外,李四光还提出了在北美西部到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一带的歹字型构造体系。 在北美西部,从阿拉斯加开始,沿太平洋东岸,向南一直延伸到中美和加勒比海长达五六千公里,被称为北美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它的头部包括由强烈褶皱构成的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山脉等,可能包括加拿大北部的马更些山脉。它的中部包括科迪勒拉山脉,而尾部则有马德雷山脉向东穿过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进入加勒比海(包括牙买加、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岛等)。”按这一描述,位于牙买加岛和多米尼加之间的海地显然是归属于这一体系的尾部。    “近年来,李四光的歹字型构造体系被成功应用于多个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徐道一说。 据他介绍,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以前,有多种方法和理论对该巨震有过较好的中短期预测,其中突出的有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黄相宁副研究员根据歹字型构造体系理论提出的中短期预测意见。在2005~2007年,黄相宁多次提出藏、滇、川交界处很可能发生8.3级地震,不仅预测发震地区与汶川巨震的发震区域相当准确,在对震级的预测亦是很准的。 徐道一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开始应用歹字型构造体系理论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测。 2009年,徐道一研究提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及与其联接的西太平洋地震带还存在发生一次或多次8.0~8.3级地震的可能”观点。由此,他再次给出预测意见——由于从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巨震向东迁移到2008年5月四川汶川巨震,应注意未来发生巨震地区有可能在日本南部、中国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    在这一基础上,2009年,徐道一提出对2010年地震趋势的看法:“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仍然主要受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并明确指出“在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发生大地震的前后,中国西部会发生6~7级地震;如果尾部发生8级或更大的巨震,也不能排除在中国西部发生7.5~8级大地震的可能性”。  事实证实了徐道一的观点。2010年4月7日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发生印尼7.9级大地震以后的7天,它的头部发生4月14日7.4级玉树大震;5月9日在它的尾部发生印尼7.4级大震以后的16天、20天和25天,它的头部(汶川、玉树)分别发生三次5~5.9级左右地震。  徐道一的研究还显示,2010年玉树地震的发生与同年印尼7.9级大地震有密切联系。“两者都处于歹字型构造体系之中,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有大地震发生,就要牵动它的头部相呼应。” 与此同时,徐道一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成功预测了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7.7级大地震。徐道一于2010年2月27日作出中短期预测:“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美国加州西部、墨西哥西部将发生7.5±0.5级地震。”实际地震情况是:2010年4月5日墨西哥西北部发生7.1级大地震,10月23日在墨西哥西部又发生7.0级地震。 徐道一表示,他没有专门从事过对美洲地震地质的研究,上述预测的依据还是李四光提出的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徐道一深深感到李四光自主创新提出的歹字型构造体系理论高超的地震预测能力。“建议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徐道一说。    从2001年起,全球的巨震年频度大大高于多年平均数。徐道一研究发现,在发震地区方面,1989~1996年期间较大的巨震主要发生在东太平洋地震带地区,而从1997年12月5日的堪察加8.2级大地震开始,则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地区,而且在不到三年时间,三次8.6级以上大地震都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地区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徐道一表示,这表明,东亚乃至全球目前已进入巨灾群发期。 “21世纪初,全球进入一个新的巨灾群发时期。灾害后果特别严重地区主要集中于东亚南部,以印尼为中心,向外扩展,亦影响到中国南部。与20世纪初大地震的群发时期相比较,21世纪初期地震巨灾群发导致的严重后果将超过20世纪的群发时期,科学家应密切关注,并追踪其发展过程。”徐道一说。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特大巨震发生后,徐道一对100余年来发生的6个≥8.6级的特大巨震进行了研究,分别是:1897年6月12日印度阿萨姆8.7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厄瓜多尔8.9级地震、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8.6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 他研究发现,百余年来特大巨震呈现以下特点:有序性,特大巨震的发生可划分三个阶段:大体上每个阶段是先在东半球的歹字型构造体系上发生一个或数个特大巨震,相隔几年,在西半球的南部(南美)发生特大巨震,又相隔一段时间(几月到几年),在北美发生巨震(或特大巨震)。阶段性,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之间的间隔为54年左右;特大巨震活动期的延续时间为9~16年左右;每个阶段的两个特大巨震在东西方向迁移距离相差不大,平均约为169°,很有规律。 “东西两半球特大巨震的发生存在的这些联系,可以进一步用来探讨两个歹字型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徐道一说。 “从2004年印尼特大巨震发生至今仅7年左右,2010年智利就发生8.8级地震。因此, 未来数年内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以及在北美西部发生巨震的可能。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可能是一个征兆。”徐道一说,“2010年1月3日海地大地震,以及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说明李四光提出的北美、中美歹字型构造的尾部在活动。今后,在它的中间地段会不会有巨震发生值得关注。”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