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文地质数字化成果首次亮相

浏览次数:468  发布日期:2006-12-28  分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动态
 快捷准确全面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汇集1017个图幅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数据库体系形成孟宪来 张宏仁 陈梦熊 张洪涛等出席成果报告评审会议记者范宏喜报道,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1:20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完成10周年之际,以信息集成技术汇集全国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空间数据库建设系统首次在北京亮相。如今,只要你进入全国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空间数据库查询系统,全国各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形成条件、重点城市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开发潜力等信息便一目了然。12月28日,这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8年组织完成的这一全国性重大信息化成果,通过了由陈梦熊院士等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的验收。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出席会议并听取《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成果汇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对评审会议进行了总结。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发展研究中心及国家信息中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我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重点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工作,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于50年代全面展开的,到80年代末完成了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内较系统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评价。随着1996年1月青藏高原等边远地区最后7份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的评审验收,我国以1/20万为主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完成。通过水文地质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已经查明全国地下水天然总量为每年870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2900亿立方米,其中平原、盆地及基岩富水地段可采资源量为每年2300亿立方米,有40%集中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与此同时,地质工作者还查明大泉和地下暗河可利用水量每年约600亿立方米,并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相邻的岩溶石山地区探明地下河流2836条,总长度约1.4万公里,总流量每秒达1486立方米。这些经过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而获取的珍贵资料,凝聚着周恩来总理的心血,为我国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及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等宏观决策中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翔实的水文地质依据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地质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满足直观的浏览和简单的视觉判断,常规的水文地质成果使用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提供水工环地质专业信息支撑,支持各类地学应用和宏观管理、综合分析及信息发布,抢救和保护这一大批水文地质成果资料,成为建设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重点城市水工环地质综合评价空间数据库的当务之急。从199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数字国土工程”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总体规划,在已完成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图件为基础,建立全国最为基础并具有代表意义的水文地质成果空间数据库,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服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组织制订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和工作指南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设工作流程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29个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和部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千余名水文地质及信息化工程技术人员,以每年200多个水文地质图幅的数据库建设速度,到2005年,已全部完成了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和40多个重点城市的1017个1/20万国际标准图幅的水文地质调查及水工环地质综合评价数据库建设任务。在2006年的后期成果综合阶段,通过对西藏自治区1/100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按照1/20万建库标准的技术处理,使本项成果更具全面性和权威性。专家们评价: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重点城市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达到了优秀水平,将实现资源共享并发挥数据库多用途、全方位的应用效益,为国土开发、农业规划、城市发展、水利建设、地质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坚实的水文地质信息支撑和服务。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