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十二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浏览次数:553 发布日期:2011-08-05 分类:综合信息我国拟加强盘古大陆东亚重建研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十二五”期间第一批13个重大项目指南。在地球科学领域,将重点支持盘古大陆(Pangea)的东亚重建和研究第三极地球系统中水体的多相态转换及其影响。 《Pangea的东亚重建》重大项目拟通过对中亚造山带、中央造山系和古特提斯构造带关键地段的研究,全局性阐明东亚主要陆块最终相互聚合的时空结构及其与Pangea主体的关系,构建Pangea超大陆东亚重建的新方案,建立Pangea东亚重建的动态演化模型,从而探索超大陆周期性聚散机理,以丰富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 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关键地段聚合位置与拼合时间的厘定。通过对中亚造山带中东段典型地带的多学科研究,重点厘定华北与西伯利亚陆块的碰撞位置和拼合时间及鄂霍茨克海的属性与影响范围,以回答古亚洲洋最终闭合过程及华北—塔里木陆块是否在Pangea裂解之前与西伯利亚陆块拼合;多手段限定塔里木—柴达木和羌塘陆块沿中央造山系中西段的最终聚合位置与时间,并与东段秦岭—大别—苏鲁的研究结果相对比,阐明中央造山带东西段的穿时聚合特征,从而阐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拼接过程及现今中国大陆主体结构定型之方式;重点解剖东古特提斯东段主要构造边界的地质表征,厘定东古特提斯主洋盆的消减方式、主缝合线位置及其关闭时间,以理解东古特提斯东段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扬子—印支陆块完成拼贴。 二是东亚主要陆块关键时段的古地理位置限定。以构造—地层与生物古地理资料为依托,研究东亚主要陆块关键时段的洋—陆基本格局与盆—山面貌,重点解决东亚主要陆块之间Pangea聚合前后的关联性;对东亚主要陆块在Pangea超大陆聚合期间的关键时段开展综合磁学研究;获取中国西部塔里木、羌塘、柴达木等陆块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关键时段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东南亚地区滇缅泰和印支陆块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视极移曲线,从而为东亚陆块群Pangea聚合期间的古地理位置限定和Pangea超大陆的动态重建提供基础。 三是Pangea东亚重建图件的编制及动态演化的再现。在高度集成与升华现有资料和上述成果基础上,提出Pangea东亚重建的新方案,构筑Pangea东亚重建的精细格架及其动态演变模型,探索超大陆周期性聚散的动力学机理,动态再现Pangea聚合期间东亚陆块群的演化过程,争取在超大陆研究领域取得理论上突破。 《第三极地球系统中水体的多相态转换及其影响》重大项目拟以第三极地区的冰川、湖泊、河流为主要对象,研究水体的多相态转换过程,建立水体转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以及不同尺度的水循环模型,揭示冰川—湖泊—河流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水体转换过程对水资源与水灾害的影响。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 冰川物质平衡与能量平衡。在典型冰川分布地区开展野外强化监测,确定现代冰川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现代冰川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冰心记录,研究气候变化与冰川物质平衡的关系。观测和模拟研究气候变化、冰川进退对湖泊水量平衡的影响,定量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湖泊消长的机制;利用冰心和湖心中的气候环境记录,揭示冰川与湖泊的相互作用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不同尺度冰川—河流水文过程模拟。通过冰川径流观测、遥感影像判读和同位素水循环模型,分析冰川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建立冰川径流模型并预测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响应;构建不同尺度的水文过程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和广域水相转化和河川径流的影响;揭示第三极地区水相转换过程中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洪水的影响;科学评估水相态转换的灾害特征与灾害风险并提出对策。 水体多相态转换模型的综合集成研究。建立太阳辐射驱动下的冰—水—气多相转换融合模型,揭示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冰川、湖泊、河流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 两个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都为5年,资助经费为2000万元。 新闻链接 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Pangea)是地球历史上最年轻的超大陆,它的主体是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在~250Ma拼合而成,其重建位置有大量可靠的地质、古地磁和古生物证据,因而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认可。然而,东亚陆块群在Pangea的古地理位置及其与Pangea主体的关系却存在很大争议。目前绝大多数重建方案主要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前的研究资料,并没有考虑我国学者近年来有关东亚主要陆块及其之间碰撞造山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位于东亚陆块群的核心地带,是Pangea 东亚重建的关键地区。而且,与Pangea聚合密切相关的中亚造山带、中央造山系和古特提斯构造带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它们是东亚陆块聚合的主要边界,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分布的密集区,更是东亚陆块在Pangea重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极地区 第三极地区一般指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心的地区。第三极地区拥有世界上除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储量,其冰川数量超过46000条并且冻土面积广袤。是地球系统各子系统组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该区的冰冻圈—水圈—大气圈组合,更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完整的水体的多相态存在形式。第三极水体的多相态转换,是大气圈、冰冻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多圈层相互作用与物质循环的纽带,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带来了环境的风险与灾害。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