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学者携手找到最新化石证据浏览次数:594 发布日期:2011-10-14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远古海洋“水母”撼动动物进化树 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出现推前了大约3000万年 近日,中外学者联合研究找到八臂仙母虫最新化石证据,确认其是类似现代海洋中的栉水母动物的远古祖先,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类群之一,这一化石记录撼动了动物进化树,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出现推前了大约3000万年。 据介绍,八臂仙母虫化石最早由唐烽和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史蒂芬·本格森院士合作组成的科研小组等在贵州铜仁江口县发现并命名。这一存在前寒武纪伊迪卡拉纪地层中的化石,年龄区间大约是距今5.51亿~5.8亿年。随后,在澳大利亚也发现有相似的印痕化石。这个独特的八辐射对称动物化石为相关地层的国际对比架起了桥梁。 采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八臂仙母虫化石保存的形态特征信息很少,几乎均是螺旋八辐射对称的压扁的盘状标本,研究者只能初步推测这类化石是“一类由八个表面可能具有横向构造的管状螺旋臂组成的生命体”,属于原始后生动物的辐射对称类群,与栉水母动物或刺胞动物可能都有关系,但是确切的系统归属问题没有解决。 近两年,唐烽等通过在同一产地的系统发掘,采集到形态解剖学特征保存更加明显、完整的八臂仙母虫化石。 唐烽表示,依据新的发现,可以将八臂仙母虫与现生的和化石的栉水母动物相比较。化石形态表明,八臂仙母虫是八辐射对称的,与现代栉水母完全类似。研究发现,栉水母这类果冻状体态的生物与水母相似,但更加浑圆,通常在体侧具有八条发光的桨叶状栉板。 依据八臂仙母虫的最新材料,唐烽研究推断,这类化石可能代表一个原始类群的栉水母动物,是已知最老的栉水母动物化石,也意味着栉水母类应该是除了海绵动物(又叫侧生动物)以外,后生动物谱系中最早出现的类群之一,八臂仙母虫为栉水母处于更为原始位置的观点加重了砝码。同时还表明,像八臂仙母虫这样的浮游掠食者在前寒武纪伊迪卡拉生物群全盛期的生态系统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了,以往所谓的伊迪卡拉“生命伊甸园”的说法面临挑战。这一研究成果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寒武纪早期推前了大约3000万年。 唐烽等认为,对贵州铜仁以八臂仙母虫为代表的多细胞生物化石群的现有研究仅仅是个开始,有许多问题尚需要进一步解读。如目前对与八臂仙母虫共生的整个生物群的面貌,尤其对其中疑似后生动物的其他化石材料和丰富多样的多细胞底栖藻类还没有全面了解,对这一生物群所赖以生存的古环境也有待深入研究。 链接 后 生 动 物 后生动物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多细胞动物的总称,分为36个门类,其中在现代常见的近20个门类,早在距今5.4亿~5.3亿年左右的寒武纪之初不到1000万年的地史时间中就突然出现了,这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们的化石证据就是那些丰富多样的寒武纪早期化石群,包括我国云南著名的“澄江生物群”。这些“瞬间”出现的动物门类的原始祖先应该生活在更加遥远的前寒武纪时代。 根据体制形态的对称情况,后生动物可分为不对称动物(多孔动物门,如海绵动物)、辐射对称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其他所有门类)。其中,刺胞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都属于辐射对称动物。在动物系统树的基部,栉水母动物与其他两大类群相邻,但它们演化出现的先后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海绵被认为首先分化出来,其次是刺胞动物——即水母动物,然后才是栉水母。目前已报道的现生种类不到100种。而栉水母类化石的报道更少,以往只有在泥盆纪和寒武纪有若干的代表。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