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地质调查建言城市可持续发展浏览次数:642 发布日期:2012-07-09 分类:各省动态在苏州市长达 2500 多年的筑城史中,苏州市所拥有的丰富的地质资源为苏州城市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长期重要的保障作用。苏州市东部平原区密集的湖泊荡漾,使苏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鱼米之乡。苏州广泛分布的第四纪滆湖组硬粘土层,是中国古代制砖工艺的最高代表——陆慕金砖的原料。苏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取用地下水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利用矿产资源较多较早的城市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苏州面临着城市地质资源枯竭和城市地质环境恶化的局面,如何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已成为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土壤污染防治 为更好地规划利用好土地资源,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基础上,从重点保护耕地以及合理科学开展后备耕地的角度出发,将苏州市土地分为 17 个利用规划建议区。可作为无公害 - 绿色食品种植的土地面积为 351.5km 2 ,占全区 46.45% 。富硒土壤总面积 183.60 km 2 ,其中优质富硒土面积 43.75 km 2 。苏州市表层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大量元素含量较高,但 Mo 、 Fe 、 Zn 、 Mn 是全市缺乏比较明显的必需微量元素,建议增加钼、铁、锌等微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苏州市土壤污染重点整治区面积为 112.2km 2 。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是个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目前土壤污染修复的主要方法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土壤污染发展控制,需要加强农药、化肥的监测,控制 “ 三废 ” 排放。土壤污染危害控制,要调整土地利用形式和种植结构,并控制有害物质迁移转化能力。 地下空间资源纳入国土资源管理范畴 苏州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经历从浅部向深部、从简单向复杂、从非生态向生态的地下空间的开发过程。苏州市建成区面积约为 607.81km 2 。按地下空间可开发利用情况分为慎重开发区、不可充分开发区及可充分开发区。地质灾害发育地带,划为慎重开发区;不可充分开发区主要包括具有较好生态功能的山体绿地及林地,可适度开发;可充分开发区,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最适宜的地区。 要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矿产、土地、地下水等资源等同看待,树立立体化城市资源的概念,将城市地面、高空和地下作为一个整体资源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范畴。苏州地下空间开发应以地铁线和城市主干道网络为骨架和轴线,以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及大型公共设施等为开发节点,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体系。城市区位的变化、地铁规划的变动等都会使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潜力发生改变,应进行超前的调查、评估和规划,使地下空间开发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完善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 目前苏州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控制了全区的地面沉降范围,但其控制层位主要是深层地下水的压缩沉降,浅层地下水压缩层位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点较为缺乏。建议加强浅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进一步研究开采浅层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此次调查将潜水分为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自然防护区等三类,其中自然防护区提倡开采,如环太湖带,一般防护区根据地表水污染等实际情况制定开采方案后进行开采,重点防护区原则上不开采,以防护为主。深层地下水建议主要用来建设应急水源地,将苏州城市规划区应急水源地划分为城东、城中、城北、城南等四个应急区划,以应付不同级别、不同地域发生的应急事件。为防止地面沉降,应针对应急水源地不同预警级别设置启用权限,第Ⅰ承压水上段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纳入计划管理,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高效开发地热与浅层地温能 目前完成钻井勘查的苏州地热资源属中低温地热资源。地热的开发利用应避免单一的开发形式,结合地热资源条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开发项目,并引导市场有序运作。贯彻 “ 综合利用 ” 、 “ 梯级开发 ” 的方针,以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地热水综合利用效率。由于深层地下热水矿化度较高,易对地表环境造成污染,建议加强地下热水利用管理,研究回灌技术或热交换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长期周密的监测,动态了解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环境参数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工程补救措施。同时摸清浅层地温能资源家底,实现节能减排。 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和监测网建设 苏州市已被纳入苏锡常平原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目前已建立基岩标、分层标, GPS 测量点 38 个,水准测量点 96 个,及地下水长观井 10 余口,及时掌握苏州市区地面沉降动态。针对苏州城市规划区需要,还应合理增加监测设施建设,引入雷达干涉差分测量( InSAR )技术,不断完善监测网络,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根据调查,目前苏州城市规划区发育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 170 个,通过风险评估较为重要的有 15 个。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 29.3 km 2 ,次重点防治区面积为 164 km 2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汛期实行 24 小时全天候值班,开展汛期巡查;建立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作。 做好地壳稳定性监测 苏州市地壳稳定性较好,处于地壳稳定区域,但是,在局部地带存在次稳定的因素,划分出望亭-苏州-屯村、山前斜坡地带二个次稳定地带。建议重大工程尽可能避免部署在次稳定地带。对具备继承性活动的湖苏断裂、苏锡断裂、古埋藏阶地顶部及山前斜坡地带应加强稳定性监测,做到及时预防。 提高地质遗迹社会认知度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地质遗迹分布主要可分为二个区,即西山岛区、天平山区。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协调,加强对已确认地质遗迹点的保护措施;利用苏州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 WEB 发布功能、苏州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自然地质遗迹的认知程度。苏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大多数地质遗迹均融合于自然景观之中,如虎丘古火山、天平山冰川 U 形槽等,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梯次建设、可持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法。阳西高岭土矿、光福铅锌银矿等人类采矿活动遗迹建议结合矿山环境整治综合利用。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