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4天内 四川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131处浏览次数:482 发布日期:2012-07-27 分类:防灾减灾 主汛期尚未结束,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7月20日—23日的强降雨期间,仅仅4天,全省就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131处,“这些灾害点均为隐蔽性、突发性极强的小型崩塌灾害。”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并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在地灾高发多发易发的主汛期,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灾害避让?专家给出了详细解说和建议。 人人都可成监测主力军 入汛以来,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多发趋势日益凸显,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已发生灾害的地点地质条件正趋于稳定,反倒是未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更需要重点监测预防,”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省地质灾害研究会秘书长葛文彬提醒。 我省目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达3.4万余处,仅地震灾区就有1万余处,可谓点多面广。“限于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只能先对灾害体大、危险性大的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而更多的则需要我们通过群测群防体系来进行监测预防。”省地矿局成都水文队高级工程师钱江澎认为,“对公众来说,掌握必要的防灾避灾知识非常必要。” 人人“睁大眼睛”、人人都可以成为地灾监测的“主力军”,这是我省近几年地灾防治中的一条成功经验。对四川来说,目前汛期中造成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 滑坡 今年以来我省已发生956处,是到目前为止发生数量最多的地灾类型。“当斜坡出现滑坡迹象时,中间会有变形,前部出现土溜现象,边坡后缘有开裂,”钱江澎建议,要注重日常观察,特别要注意观察坡体下挫、裂缝、溜塌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就意味着灾害体从隐蔽的变成显性的,就要做好预防准备了。” 崩塌 7月中旬以来在川西和川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崩塌具有高致灾性,来得非常快,几秒之内就可能发生。”钱江澎介绍说,“如果在夜晚的话,即使有裂缝也不容易被发现,很快巨石就会滚落下来,但其发生的主概率还是在降雨期间。” 把可能发生崩塌的区域识别划定出来,以便群众在降雨前能预防避让。“观察山体有没有明显变形,如果有,相关专业队伍现场查看,并采取临时必要措施。” 泥石流 其形成要具备沟谷里 有松散物质、较大汇水区域、降雨促发等三个条件。专家认为,像川西北地区沟谷河流密布、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有爆发泥石流灾害的安全隐患,再加上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往往因人员物资转移不及时而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提前预警和预报仍是重中之重。” 果断实施主动避让 对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避开危险区是最好的防范方法,尤其是在泥石流沟口和沟道地区要采取避让措施。工程治理也很重要,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还有修建跨越工程、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2010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我省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项目。 “但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只能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来预防。”钱江澎说。从去年开始,我省开始设立专职地灾监测员,汛期中由政府出钱提供此公共岗位。 对此,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乔建平表示认同,“地震灾区目前都能做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划分危险区域,制定好撤退避让路线,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形成了灾害来临时应有的应急反应。”他的观点是,现在更应该提高预警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通过气象地质灾害的预报,基层已可通过手机、网络或其他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地灾隐患点上的监测员。地质灾害点受威胁对象——每一户和每个人,都填制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哪些地点地质灾害多发、发生灾害后走什么路线避让是安全的,群众心里更有谱。地质灾害避难场所的建设,也为主动避让和预防避让提供了场地。 在7月20日—23日强降雨期间,由于防范有力、避让及时,全省各地组织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20722人次,实现成功避险15起,避免了602人因灾伤亡。 “群测群防这套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葛文彬认为,这说明地灾防治不单单是地方政府和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把受威胁群众变成了防灾主体、调动了群众参与防灾避灾的积极性。 葛文彬提醒公众,基于全省震后相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及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平时居住、出行中应多关注气象灾害预报,留意房前屋后有无地面开裂及地下水猛涨等现象,面对即将到来的地质灾害时,应听从监测员的劝告,按照平时演练好的路线迅速转移。 乔建平也提醒公众,应及时留意相关部门发布的预警预报信息,增加对地质灾害的了解,提高相应的防范意识和避险意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