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调成果不该束之高阁浏览次数:483 发布日期:2012-11-09 分类:农业地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早已认识到不同地域、土壤环境将造就迥异的农作物。如今,我们将这种朴素的认识转化为更专业的农业地质调查,进一步了解和改善农作物的生存条件,此举将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自2004年3月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现场会召开后,全国先后有浙江、四川、湖南、江苏、山西等17个省区签署了省部合作协议,形成农业地质调查的燎原之势。目前,17个省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业已完成,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产区。通过调查,获得了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如此大面积、系统、翔实地查摸主要省份土壤元素分布情况在我国尚属首次,而海量的农业地质基础数据调查成果将为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农业区划、农业科研提供土壤研究方面的基础性地球化学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项原始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些成果资料多数仍被“束之高阁”,尚未被社会广泛认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地质成果的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加大成果宣传力度,让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了解农业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从而推进成果的开发与应用。要以“评价、标准、示范、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一步促进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在多学科结合中促进成果的应用。目前,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还是初步的,推广应用和继续研究任重道远。其次,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部门间有效的合作机制,从政府层面整合力量,使农业地质调查成果迅速为农业部、环保部、卫生部、水利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服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地区,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农业地质调查。目前这项成果采用的是1:25万比例尺,主要为省市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县乡政府提供具体指导需要更大的比例尺,相关调查一旦完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将更有针对性。此外,要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各级政府农业结构调整决策的数据平台。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地质资料汇交办法,确保调查资料及时准确汇交;严格按照多目标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构建决策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数据共享平台。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