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综述浏览次数:654 发布日期:2013-04-03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作为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目前,全市共有采煤塌陷地26万多亩,采石破坏山体2万余亩,砖瓦窑厂破坏耕地1.5万余亩,岩溶塌陷和山体崩塌险情近10处。此外,根据《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到2020年底,还将塌陷土地15万余亩。面对复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形势,淮北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力争取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最佳效果。 因地制宜,开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六大模式。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市就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并形成了具有淮北特色的六种复垦模式,即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模式、浅层塌陷区挖塘造地发展种植和水产养殖模式、煤矸石等填充塌陷区造地用作城镇建设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覆土营造人工林模式、鱼鸭混养、果蔬(菜)间作模式、利用塌陷区水资源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模式。 以人为本,探索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四大类型。多年来,该市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工作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矿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城郊社区型、依镇建村型、矿村结合型、中心集聚型四大搬迁类型。目前,已成功搬迁压煤村庄275个,安置居民20万余人。 开拓创新,形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四种模式。多年来,该市严格按照“立足科学、有效治本”的原则,逐渐形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四种模式。即在城镇以构建园林、湖泊和建设用地为主要模式;在城镇近邻以构建园林、鱼塘和耕地为主要模式;在农村以构建耕地、鱼塘和水库为主要模式;对大型连片区域以构建综合性公园为主要模式。目前,在塌陷区上建成了淮北市南湖公园、东湖公园、乾隆湖公园等3家公园。 坚持治理理念创新,实施超前式治理。传统治理模式多以事后补救为主,边塌陷边治理的少,能超前预防、事前控制的更少。一方面,稳沉后的塌陷区缺乏土地资源治理;另一方面,等待塌陷的土地区域需稳沉后再治理,从当前的治理速度、治理措施上看,还跟不上塌陷的速度。因此,淮北市提出并实施超前式治理。其优点是将土地与矿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采前的统一规划,使得采煤与土地治理一体化,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对土地进行治理。其实质是变塌陷后治理为塌陷前的“预治理”或“同步治理”(边采矿边治理),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 依法收缴保证金,为治理提供资金保证。该市严格按照《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规定,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管理制度。自2008起,省级管理的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所属的21座矿山共缴存保证金3.95亿元;市级管理的47家企业全部完成保证金开户缴存手续,共缴存保证金0.6798亿元,所有矿山均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大力申报各类项目,为治理提供实施载体。自2003年以来,该市积极组织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共获批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5个,获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财政补助资金4.26亿元,治理面积达5万亩;2010年开始启动“绿色矿山”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座煤矿和2座金属矿山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010~2012年,该市又启动实施“淮北市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治理总面积3.8万亩,主要治理城市规划区内的东湖、中湖和南湖。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 截至目前,淮北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总面积已达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达11万亩,已搬迁采煤塌陷村庄275个,已安置居民20余万人,各类资金投入已达10多亿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已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展现了出强大的生命力。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