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地陷事故频发公众堪忧 专家呼吁立法监管浏览次数:634 发布日期:2013-05-23 分类:地面沉降 5月20日晚,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一起突如其来的路面塌陷事故,吞噬了5条鲜活的生命。而一个多月前发生在深圳市福田区造成1人死亡的路面塌陷事故也被拉回公众的视野中。 两个月内两起路面塌陷事故,开始让深圳市民有种“走路都不安全”的恐慌。然而,记者经查证了解到,仅今年以来,广州、河南、广西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面塌陷事故。记者对地陷频发诱因展开了调查。地陷事故频发引关注 1月28日,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发生地陷,至少有三幢商铺楼发生倒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3月26日,深圳市景洲大厦小区发生地陷致一名保安坠坑身亡,塌陷原因为邻建工地文博大厦基坑围护结构在塌陷地段缺失2根支护桩,缺桩段因暴雨渗水致涉事小区水管爆裂,造成塌陷。 3月31日,河南省许昌县苏桥镇武庄村突发地陷,导致1人死亡,7间民宅陷入坑内,经过地质专家近一个月的物探、测量、水文地质调查等,初步判定与武庄铁矿矿床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矿山进行井下工程施工活动有关。 此外,据广西省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统计,从3月8日至4月8日间,南宁市市区共发生路面塌陷16起。 这一系列的地陷事故仅仅是全国各地历年来发生的众多地陷事故的“冰山一角”。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向世人发出警醒:不管是天灾或是人祸,毋庸置疑,地下安全亟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和监管。地下工程为主要诱因 一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发生地面塌陷的地点都存在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成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宋谷长等曾分析认为,城市道路路面结构下布设了多种地下管线,其中污水、给水、热力管线长期处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由于腐蚀、水压等因素容易泄漏。地下管道的渗水、泄漏会造成对土基冲刷,带走管道周边泥沙,加上地下施工扰动、路面车辆震动等因素,很容易发生流沙或淘蚀现象,形成空洞和路面塌陷。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也曾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如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多在城市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段进行,盾构机从地下穿越各种建筑物、铁路、河流、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在地铁盾构施工中,就多次发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与其他引发地陷原因稍有不同的则是发生在广西的多起地陷事故。由于广西很多地区都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密集的地陷灾害多与岩溶发育、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有关。大量雨水下渗地下岩溶管道或洞穴后,地下岩溶空间的气体受到挤压后往往很容易击穿地面,引发地陷。有专家指出,近几年频现的地质灾害,岩溶发育等自然因素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日趋凸显。 此外,在引发地陷的原因中,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一些城市地下数不清、探不明的防空洞,曾被学者们指为地陷的一大隐患。发生在去年8月14日的哈尔滨辽阳街地陷,正是因连续降雨致老旧的排污管线断裂将一段人防工程端头冲塌,泥沙灌入人防工程洞体导致地面塌陷。建议统一立法多重监管 早在去年2月,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对全面部署和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省区市。 目前,除了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我国与地下空间有关的法律规范内容,还分散在《城市规划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诸多法律中。而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也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 为此,多名专家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并解决开发权限、体制、标准与规程等实际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也亟需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从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避免地陷事故的一再发生。 宋谷长建议,在加强和重视道路的日常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采用探地雷达检测等手段,对城市道路溶洞、使用超过30年的旧沟进行系统调查和安全评估,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对评估有安全隐患的溶洞和旧沟进行灌浆或开挖填充处理,彻底解决路面塌陷隐患。 也有专家建议,对于中国各大中城市来说,当务之急是市政施工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地下交通、电力、电信、供热、水、燃气等管线资料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并由相关单位统一协调和管理,以实现"数字城市"。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