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传承·创新 ——全国各地地质类博物馆活动一览浏览次数:483 发布日期:2011-05-20 分类:综合 记者欧阳开宇报道,5月12日,时值“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之际,距青川东河口仅3公里的关庄镇,汶川震后首个综合性地震博物馆——青川地震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走进地震科普体验厅,人们可取体验卡,经历从地震及灾难知识,通过地震体验屋、应急通道、地震废墟进行危机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在自救互救环节,人们可学会救助各类受伤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可记录在体验卡中,最后以分值的形式反映出来。 青川方面结合当地地质、环境等因素,在设计上侧重空间的开放和灵活,以“线”空间展现内涵。据介绍,博物馆在总体布局上,运用非对称几何图形;设计上采用“5·12”的抽象形式,整幢建筑形似“5·12”字样,以曲径轴“非对称”的东、中、西方向展开。 序厅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起点,在一片近似倒塌的斜墙和耸立的墙夹缝间形成,将所有楼层划分为不同比例的两个部分。屋顶上的缝隙和厚重的墙上,与周围幽暗的空间形成对比。 馆内空间主题重在突出“灾难、重生、希望”理念,分别对应在博物馆三层主题建筑上。层次分明的主题建筑,会将空间压迫感淡化,一路走来,就像是穿越了灾难,获得重生,让灾后重建奇迹显得具体、真实。 青川地震博物馆工期历时18个月,总投资8650万,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一部分,与地震遗址广场、东河口堰塞湖、地震石等景点共同构成地震遗址公园景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沈阳开馆 记者中科报道,5月21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将在沈阳正式开馆。全馆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共8个展厅,将有近2000件展品展出。 在博物馆的展厅,可以看见世界上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看见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朵花“中华古果”、第三朵花“十字里海果”,第四朵花 “美丽李氏果”,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都是在辽西发现的。 在第三展厅,可以看见剑齿虎和猛犸象。早在更新世时期辽宁就曾经上演现实版的冰河世纪,这里有高5米的猛犸象复原化石,还有剑齿虎的头骨化石。 第四展厅是热河生物群展厅,这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最具特点的展厅之一。热河生物群,是世界上同时期发现化石种类和数量最多地区,可以说是辽宁生命迹象最繁荣的时代。最早的花、四翼恐龙、孔子鸟等珍贵的化石,都来源于这个时代。展馆中还陈列了一幅200多条鱼嬉戏的化石,算是同穴而葬的最好见证。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中的珍贵化石不胜枚举,但最不能错过的是并不巨大的4个明星化石。头号明星是“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化石,距今约为1.6亿年,比最早的鸟类化石始祖鸟还要早约1000多万年,发现于朝阳建昌。赫式近鸟龙全身披覆粗糙的羽毛不利于飞行,是恐龙而不是鸟。然而正是这个化石的出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第二号明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会滑行的蜥蜴”——赵氏翔龙。化石全长15厘米,8根细细的肋骨清晰可见。这种类型的蜥蜴,只有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才能够看到。它被发现于辽宁省的西部,说明在1.25亿年前,辽宁的土地和海南一样炎热。还有两位明星是证明了鸟类可动性头骨早期演化的“沈师鸟”和上面提到的“辽宁古果”。 第六展厅是互动科普厅。在恐龙剧场中,参观者可以看见奔跑的恐龙群从身边呼啸而过,还可以通过各种仪器,模仿恐龙蛋孵化、快速奔跑直到飞翔,和恐龙比体重,和恐龙一起奔跑。 青海: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开放 记者史菲报道,总投资1.2亿元,以宣传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和地理地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的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建设和布展,于5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它的建成将填补我国乃至世界上全方位介绍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内容博物馆的空白,并将以恢宏的气势和丰富的馆藏成为青藏高原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金色名片”。博物馆位于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场馆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辅助设施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每天可容纳参观人数2000人。博物馆分为展品制作与保存、科普活动与学术报告、地质地貌厅、影像厅和休闲厅、植物厅和动物厅。展品以动植物姿态标本,动物骨骼、血管铸型标本,植物蜡、木材特型标本,矿石、盐结晶标本为主,以生物模型、自然景观复原、互动参与为辅的展示模式。 博物馆展示内容以单元篇章形式展现给参观者。展示设计方案结合了青藏高原的特点和面貌,运用了科学技术展示手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独特亮点,是一个以现代思维指导、有效利用最新技术、地域特色明显的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方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