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重庆段地灾防治工作巡查见闻浏览次数:612 发布日期:2013-07-29 分类:防灾减灾 长江三峡库区历来是我国地灾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今年严峻的汛情,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能否经得住新的考验? 7月18日~21日,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组,分两路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湖北段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新一轮巡查。记者随重庆段专家组,一路巡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点、专业监测点、治理工程施工点和居民安置点,与监测人员、施工人员、村民探讨交流。 专家组组长、国土资源部地灾防治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向记者谈及他的感受:三峡地灾防治工作已趋于规范化、专业化,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工作开展到位,地灾防治工程也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体系。三峡地灾防治的经验,应当推而广之。凤城街道令人难忘的群测群防员 从重庆出发,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经过一个个村庄。7月19日,专家组一行来到长寿区凤城街道永丰村,这是本次三峡库区重庆段地灾防治巡查的第三站。 眼前是一栋旧屋,墙体上的裂缝触目惊心,这里处于一个持续变形的滑坡上。 这是喻家湾一号滑坡监测点,几年来滑坡不断变形,险情也出现过几次。好在当地群测群防工作开展到位,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旧屋的墙上有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宣传栏和警示牌。警示牌上标明了地灾的位置、范围、预警方式、报警电话及监测人、责任人姓名和电话,蓝底白字,一目了然。 专家组一行边走边问,交谈中,一位名叫李天彬的群测群防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凤城街道国土资源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事地灾防治年头并不久,但说起工作头头是道。翻开他编写的《江西省萍乡鸟嘴岭滑坡成功避险》宣讲材料,语言生动,很接地气,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成功避险的情景,宣讲了防灾避灾知识。他撰写的论文《灾变链锁理论在滑坡灾害防治中的运用》,则显示了一定的理论水准。这一发现,令刘传正这位国内一流的地灾防治专家欣慰不已。 李天彬是基层地灾群测群防员的一个缩影。地灾防治要打群众战,我国已建成一支30万人的庞大群测群防队伍,他们用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奔波在险象环生的地灾隐患点和地灾现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三峡库区,群测群防系统已完成28个区县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区县、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和塌岸群测群防监测,覆盖59.5万人。功不可没的专业监测预警 7月21日,专家组一行赶到万州区塘角村1号滑坡专业监测点。通往监测点的山路,随着滑坡变形已经断成了几截,滑坡前方,就是长江。据项目负责人、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高幼龙介绍,从2003年建点以来,滑坡持续变形,其中2007年4月1日下滑最大,目前合成位移量最大已达21米。 刘传正仔细询问滑坡变形趋势,试图从中分析滑坡变形与库水波动等因素的关系。高幼龙说,现在滑坡变形已经趋缓,初步分析是滑坡已经适应了新的水文、气象环境,但还不能定性。 在监测点,专家组仔细查看了塘角1号站数据采集站。这里能够集成GPRS、孔隙水压力监测设备、固定式钻孔倾斜仪等各类设备传回的各种数据,并实时传回位于保定的水环地调中心。 事实上,三峡库区地灾防治成效好,专业监测工作功不可没。 据重庆地防办副主任马飞介绍,重庆三峡库区建设专业监测点178处,分别由重庆市高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并对出现的险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自2003年实施专业监测以来,监测点及时发出各类预警近30次,因此,尽管有近百个监测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而在整个三峡库区,专业监测系统已经建成了控制全库区的三级GPS控制网、综合立体监测网和遥感监测系统,建成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并实施了专业监测。同时,信息系统完成了基于GIS的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基于MIS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基于Web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完成了各区县和指挥部28个的局域网、广域网系统建设,并投入了监测运行,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的地灾工程治理手段 7月18日,专家组到达重庆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渝中区李子坝113号后侧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工程。 这项工程由重庆南江建设公司施工,今年6月25日正式开工。这处不稳定斜坡地势险要,上方建有医院和城铁。治理主要采取打抗滑桩、建挡墙、挖截水沟等几种手段。按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南江公司先跳桩开挖奇数桩,再进行偶数桩施工,下部锚杆钻孔与抗滑桩同步施工,最后完成护脚挡墙砌筑和截水沟工程。记者在现场看到,A型桩1-25#桩所有单号桩已开挖完毕,最深孔达10米左右,所有双号锁口施工也已完成。同时,水沟以下锚杆钻孔下筋灌浆全部完成,正准备开始水沟以下格构梁施工。 地灾防治工程难度可不小。就李子坝这项工程而言,虽然地处市区,但仍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无法行车,只能靠骡马运输工程所需各种设备材料。 不同的地灾类型,有不同的治理方式。比如忠县石宝镇石宝广场滑坡的治理方式就不同于李子坝113号后侧不稳定斜坡治理。这是一处体积约15万~2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在2012年5月15日发生险情。原本宽敞平坦的塑胶篮球场已经随着滑坡变形裂成几段,很是危险。治理这处滑坡,采取的是混凝土块护坡工程、护脚墙、端墙、削方减载、排水沟、回填反压、马道种树、坡面植草等手段。目前,回填反压和护脚墙工程正在进行。江边的斜坡上,已经砌好了大片的护脚墙。 在万州区高梁镇挖断山危岩治理现场,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搭满了整片危岩区。局部清除 锚杆锚固 岩腔封填 拦石网 拦石墙 主(被)动防护网 裂缝封闭,是这里采取的防治方式。 一路走来,刘传正总结到,锚固工程、抗滑桩、抗滑挡墙、削方压脚、排水工程、注浆工程、坡面防护等地灾工程治理手段,在三峡库区都得到了综合应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体系。绕不过的现实命题:避让搬迁 “生活在这里,怕不怕?”在永丰村,喻家湾二号滑坡群测群防监测点,面对国土资源部应急办胡杰处长的询问,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哪个不怕哟。啥子时候才能搬哦?” “大家稍安毋躁嘛。”面对激动的村民,长寿区国土资源局总工舒建平出言安慰。他告诉村民们,永丰村已经列入了搬迁规划,会在今后陆续搬迁。然而,搬迁也有搬迁的问题。 “搬到哪里去嘛?”“搬了后,这里的地怎么办?”村民们问题不断,舒建平耐心地逐个解释。 较之监测、治理,避让搬迁当然是一劳永逸的防灾减灾之路。特别是在三峡库区这样的地灾多发地带,很多地方非常危险。就说挖断山,长约1公里的危岩带下是车来车往的公路,再往下,还有一处水电站。据现场的中咨公司监理说,有一次他在山上检查时,两块大石头就从他面前滚落。记者一行在现场也不时能听到头顶传来的石头滚落的声音,煞是惊心。这样的地方,搬迁肯定是上策。 实际上,三峡地区近年来在搬迁上下了大气力。据介绍,三峡库区对646处涉水不稳定崩塌滑坡175米以上居民近7万人规划实施搬迁避让。目前湖北、重庆两省市共完成崩塌滑坡搬迁避让项目340处(段),已迁走46390人。 但地灾避让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永丰村村民们担心的那样,搬到哪里?搬迁后的生计又怎么办?还有的百姓故土难离,不愿意搬迁,有些地方政府对搬迁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7月19日,专家组来到武隆县羊角场镇危岩滑坡现场,此地居民即将搬迁到长江上游的土坎。看着危岩下密密麻麻的楼房,刘传正十分感慨。20多年前,他刚刚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勘查地灾,设计搬迁。当时,他们提出,此地一定要限制开发。没想到,时隔20年,建筑不减反增,后山的采矿也始终没停……三峡地灾防治:全年无休 一路巡查下来,专家组认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体系比较完善,监测仪器技术也已配套,形成了与群测群防联合运作的有效工作模式;库区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基本完善,预警发布工作已取得一定经验,针对红、橙、黄、蓝等不同预警级别,制定了相应的响应程序;库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初步形成,对重大滑坡、危岩的应对比较到位、有效。 尽管已经趋于专业和成熟,但并不意味着三峡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就能掉以轻心。专家组提出,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年无假期”,要高度重视,不可懈怠。三峡库区在主汛期低水位和枯水期高水位时,常年受到降雨与水位变动的高强度交替影响,加之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仍处于高风险时期。 为此,专家组建议,库区相关机构和地方政府、专业单位,应有意识地总结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推广应用。要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提炼与总结,如基础地质模型的正确认识问题、变形曲线反映的内在规律、破坏机理分析和提升应用效果等。对“三多”(农村留守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和游览观光人员多的区域)地域、“三类”(对地质灾害预警不响应不撤离、留恋财物等撤离不及时不坚决和未解除预警情况下私自返回危险区的情况)情况的防灾减灾要给予特别关注。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