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厅干部驻村蹲点践行群众路线纪实浏览次数:539 发布日期:2013-08-24 分类:综合信息 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八瓣格桑花,就会找到幸福。藏语中的“格桑”,意为“幸福”,“格桑花”则寓意“幸福之花”。 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派出首批2万多名干部,进驻全区各村庄、居委会,为期一年。一年来,自治区先后派出4万多名干部,跋山涉水入驻全区5000多个村庄、居委会,拿出专项资金,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和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视等实际问题。 按照自治区安排,西藏国土资源厅先后派出10个工作组共40人驻村蹲点。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先试者,他们扎根泥土,深入村组,走群众之路,问群众之需,解群众之困,引领群众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格桑花”。 干部说“请坐”,村民答“我吃过”,听懂村民“想要的幸福”,是驻村干部的第一课 2010年10月13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驻村干部出征仪式,吹响了“到群众中去”的号角。西藏国土资源厅第一批5个工作队20人随即奔赴驻村点。 从拉萨来到村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西藏厅5个工作组,4个在当雄,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比拉萨高出近千米。从拉萨初到当雄,驻村干部就像外地人初到拉萨,同样面临高寒缺氧的情况。 第一批工作组到达当雄,正值10月,空气稀薄,寒气逼人。刚一入村,大多数队员就有了严重的高山反应,有的队员长期腹泻,有的经常伤寒感冒,还有一位队员身患肺炎住院。 驻村队员第一次体会到,与群众“同呼吸”之不易。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侯志武是第二批驻村干部。2012年12月3日,他率领工作组一行4人入驻米林县丹娘乡向拉村。“来之前,已经听第一批驻村的同事说过,村里条件很苦,进村后,发现比想象的更苦。”侯志武坦言。 向拉村村委会所在地,就是工作组工作、生活的驻地。3间小平房被节约利用到了极致:正中的大间,既是村两委办公室、村务公开厅,又是驻村队员的办公室、议事厅;旁边的小间,是4名驻村队员的宿舍兼厨房。 “买菜,得到离驻地60公里的县城;洗澡,只能自己烧点热水凑合……”面对生活中的艰苦,侯志武倒是很知足:“相比其他驻村点的条件,这已经很不错了。既然走进群众,群众能适应的,我们也同样能适应。” 然而,语言不通,则让刚到村里的驻村队员很不适应。由于藏语发音不准,工作队员说“请坐”,群众却回答“我吃过”。刚开始,类似的笑话,在开会、学习等场合时有发生,经常闹得满堂大笑。 所以,驻村队员将群众路线的第一关锁定为语言学习。很快,学藏语在队员中“热”起来,藏族队员跟村居领导学方言,汉族队员向藏族队友学常用藏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藏族队员会用简单方言与群众对话,汉族队员则学会了“请进”、“请坐”、“找我们有什么事”等常用语的藏语发音。记者采访白拉村副主任热旦时,驻村队员顿珠熟练地当起了翻译。 迈过语言关后的驻村队员,开始着手挨家挨户调查,各工作队入户调查率均达到100%,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想要的幸福”,全面摸清了各村居的基本情况,掌握每一户村民的家庭现状,并建立家庭电子档案和贫困家庭档案。 生病、受伤、失学……村民的“幸福难题”,接连抛向驻村干部 对村民而言,工作队并不陌生。当雄县羊八井镇桑巴萨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队刚到村里时,很多群众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并没有对工作队抱太大希望。 以前的工作队,在村里最多呆个把月。看到这次的驻村队员,一住就是一年,而且上来就盯住村里多年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村民们开始向驻村队员交老底。 侯志武所在的工作组,一入村就关注村里的用水安全,积极联系当地防疫站进行检测,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生病、受伤、失学……村民的“幸福难题”,开始一个个抛向驻村队员。 在当雄县4个驻村点,每个工作队都有着一串串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成绩单。 ——驻当雄县羊八井镇桑巴萨村工作队驻村不久,村里一位妇女手被扬尘机绞伤,驻村队员第一时间将她送到拉萨,并帮助联系医院治疗;对患肺结核在自治区军区总医院治疗的贫困家庭女孩,驻村队员捐助2000元解燃眉之急。 ——驻拉多村工作队,为村委会添置办公电脑;积极协调各方,解决个别村民小组人蓄饮水困难。 ——驻巴灵村工作队,积极解决村民用电难题;工作队亲自到有关部门,帮助贫困家庭报销医疗费;为贫困家庭安装价值3000元铝合金窗户;投资1.6万元,为村委会编撰村规民约及党的章程等专栏上墙。 ——驻麦灵村工作队,投资2.8万元,为村里第五小组更换变压器、改造线路;协调自治区移动公司,投资120万元,建立移动电话机站,结束村里不通电话的历史。 ——驻米林县丹娘乡白拉村工作队,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费用,使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从85%上升到100%;为村委会购买收割机,总费用10万元…… 为及时了解民情,5个驻村工作队均向驻在村群众发放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卡片上印有工作队队员和村委会干部联系电话。5个驻村工作队,累计开展送温暖活动5次,探望慰问贫困户、重病患者、残疾学生等近300户,送去大米、面粉、砖茶、青油等生活物资价值共计17.56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7件,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赞誉。 “工作组来后,村里变化很大,村民收入比往年都要好。”白拉村副主任热旦告诉记者。 充分利用国土政策帮助村民实现自我造血,铺就村民幸福路 破解村民的“幸福难题”,只是驻村干部向村里单向输血。要真正找到通向幸福的“格桑花”,更需要他们帮助村民实现自我造血。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骨干,是带领村民寻找“格桑花”的主体。 驻村队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基层党群组织建设,致力推动“3个培养”,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驻桑巴萨村工作队协助村党支部制定《桑巴萨村委会党支部发展党员计划》,明确将知识青年、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优秀女青年优先发展为党员,截至2012年底,村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9人,发展党员90人。2012年,5个驻村点共发展党员20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8名,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金书波在《驻当雄县桑巴萨村工作队积极发展农牧民党员》简报上批示:“该工作队发展农牧民党员力度大,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可以总结并推广。” 培养致富能手的同时,各工作队在调查摸底基础上,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等入手,制定强基惠民3年工作规划,找资金,跑项目,想门路,共为驻在村拟定44个惠民项目,其中27个项目已获批准,总投资达1154.75万元,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拓宽致富门路。 驻拉多村工作队积极联系金盾保安公司,帮助驻在村1名特困户和3名孤儿就业,并对全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对有意外出务工人员整理分类,认真搜集拉萨用工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群众,及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驻白拉村工作队积极与对口援藏地区联系,于2012年1月组织驻在村“两委”干部到厦门市学习乡镇企业管理经验,帮助村“两委”干部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并在白拉村引进黑木耳种植示范项目,组织驻在村群众开展黑木耳种植,为群众开辟增收致富门路;驻桑巴萨村工作队积极筹资,为贫困家庭捐赠23台四轮拖拉机。 帮助村民自我造血,造的是当之无愧的“干细胞”。驻桑巴萨村工作队共落实惠民项目7个,总投资542.45万元,其中的耕地整理项目总投资达428万元,占所有惠民项目投入的近八成。 西藏虽然地广人稀,但耕地并不宽裕。在白拉村的村务公示栏里,记者看到,截至2012年,白拉村有村民118人,耕地只有232.8亩。 作为驻白拉村工作队队长,侯志武驻村不久,就筹划着申请土地整治项目,帮助村民多造一点口粮田。如今,项目已经有了着落。“这样的项目,以后争取多给我们一些。”初尝甜头的村民,主动对工作队提出了要求。 工作队支持村民造血的经费,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治区财政为每个工作队安排的10万元为民办实事经费;另一部分也是最大头的部分,要依靠驻村队员多渠道寻找门路、申请项目。 相对造血的经费需求,现有资金缺口很大。驻村队员必须务实、清廉地花好每一分钱。在第一批驻村队员的经费使用情况汇报中,记者看到,每一笔支出都清清楚楚,用到实处。记者看到,驻桑巴萨村工作队经费使用情况是这样的:4.07万元,为桑巴萨村11位村民小组负责人配备摩托车;1万元,疏通了桑巴萨村内两条小河流,使驻在村30多户群众免遭洪灾;9000元,用于制作便民服务联系卡、宣传展板及资料;1.6万元,春节、藏历新年慰问贫困户、老党员;4000元,六一儿童节慰问羊八井镇小学学生;6000元,开展庆祝建党91周年活动…… 务实、清廉的驻村之路,为村民铺开了通向幸福之路。雪域高原上,“格桑花”开遍每个村落。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