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民生——国土资源系统扎根宁夏固原保民生小记

浏览次数:547  发布日期:2013-11-28  分类:综合信息
初冬暖阳下,顶着西北乍冷的风,我们再一次踏上了固原这块土地。 宁夏,穷也在水,富也在水。富水地区称塞上江南,缺水地区则苦甲天下。处理好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固原最大的民生问题。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宁夏国土资源厅的同志们来到这里,与当地百姓一起共同“想辙子”、“找路子”,挥洒汗水、种下了生活的新希望。 两年后,循着当年足迹,我们再一次踏上这块土地。 打井找水:杨庄村的宝贝疙瘩 ★两年前,国土资源人计划为原州区、隆德县11个村打井11眼,解决人畜饮水和特色农业用水问题。当时,这里的人们喝水要往返近五公里用推车拉回,每吨水的花费合计30元左右,约为城市水费的10倍。 来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庄村村委会小院里,一个面庞黑红的西北汉子热情地向我们迎过来,他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广碧。 今年40多岁的老曹说,他遇上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儿——2011年,国土资源系统筹措资金组织的打井队来到了村里,为他们打了两口井,一口井用来解决生活用水,一口井用来灌溉解决生产用水。 “这两口井可是我们的宝贝疙瘩。”老曹笑呵呵地说。 老曹算了一笔账,原来人畜饮水要去距离村子5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运,每年每户平均要5000多元的水费。有了井之后,每户只需承担抽水的电费,每年合计300多元,比原来节省了4000多元。用水方便了,村里的养殖业规模也扩大了,现在全村养了1500多头猪,12万多只蛋鸡,2万多只肉鸡。“养殖业非常费水,没有这井,这些是不可能的。”老曹说。 有了井水灌溉,承包地产量也有保障了,这调动了很多种粮大户的承包积极性。这两年,村里的承包地基本都流转给公司了,减少了村民出去打工的后顾之忧。 老曹作了个统计,原来村里人均收入为2830元,现在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差不多翻了一番。 为了让我们一睹“宝贝疙瘩”的风采,老曹拿钥匙打开村委会抽屉,取出另一串钥匙,然后带我们来到生活用水井的机房。随后,他又连续打开两扇门,揭开遮盖井口的木板,我们才得以见到真容。 据同行的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井打好后,都是移交当地政府管理,而政府与村委签订协议,由村里统一管理。看来,谁管都不如农民自己管理,他们最清楚这井的重要性。 现在,每月17号,老曹会打开水闸。那一天,村里的老老少少们会集中取水再灌到自家水窖里。“取到他们够用为止。”老曹呵呵乐着说。 “过不了多久,我们这里会配套自来水设施,将井水抽到各家各户,不用出门就能吃上水了。未来,我们这里就叫‘幸福村庄’!”老曹炫耀着即将到来的新变化。 其实,在固原像老曹这样为家乡变化而自豪的人还有很多。自2011年开始,四级国土部门计划打井111眼,可解决近百万人的用水问题。现在,已完成80多眼,直接惠及近20万群众,占固原市总人口十分之一强。老百姓们说:“国土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生态移民:马大嫂的新生活 ★两年前,国土资源人计划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海原县、原州区、西吉县和彭阳县4个县(区)113户491名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而那里农民的最大梦想,也是——“搬出去”。 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群山围绕,山间平坦地带,有一灰砖白墙的村落——古城村,那是我们这一站的目的地。 错落有致的民居院墙边,桃树初长成,鸡冠花开得红艳艳,而西红柿、玉米、西红柿、辣椒……郁郁葱葱。我们随机走进一家院子,院里种着蔬菜,院子西北角搭了简易棚,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屋里铺着地板,两室一厅的格局,宽敞明亮。客厅中间放置的煤炭炉子上正吱吱烧着热水。户主姓马。两个孩子一会儿放学回来,马大嫂打算准备晚饭了。 马大嫂家原来住着三口窑洞。“老鼠从上面打洞,漏水下来,有可能塌下来,太危险了。”马大嫂说,原来学校离家有5公里,孩子不敢单独走,得早上送,晚上接。西北地广人稀,夜晚时分,成人走在路上都难免犯怵。除了接送孩子,马大嫂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挑水。她要到山间担水,来回一趟1个小时。 移民搬迁,大大方便了马大嫂的生活。现在,移民点统一打了水井,孩子上学、汲取生活用水,都走不了一里路。原来的承包地,马大嫂家依然种着,由于基本靠天吃饭的耕种条件,每年马大嫂夫妇只需开着农用车去五公里外的地里忙活三次,就能侍弄完地里的活儿。作为家里顶梁柱的马大哥,也能放心去地镇里、县里打工赚钱了。 马大嫂的生活,是固原市不少农户的缩影。在隆德县,近两年来,全县顺利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299户1527人。原陈靳乡民联村一组村民苏桂珍家就是其中一户。苏大姐一家四口现在安心住在搬迁后的两室一厅的楼房里,“不用再担心屋后的滑坡会把我们埋了。”苏大姐笑着说,每天她去家附近的工业园区做手工艺品,收入远比原来种地强。 生态移民腾退的土地也派上了大用场。据介绍,两年来,固原市对生态移民迁出区22.6万亩土地进行了整理,腾出农用地14.4万亩,建设用地8.2万亩,可以使用的建设用地指标近1.4万亩,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转入其他市(县)生态移民迁入区5494亩;二是用于固原市县内生态移民迁入区建设用地4251亩;三是用于固原市其他民生项目、重点建设项目4250亩,这约为该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的一半。这让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卯足劲谋求发展的固原市,有了更多的土地利用空间。 地灾防治:隆德县地灾防治告捷 ★两年前,国土资源人在这里挨家挨户给老百姓发放防治地灾宣传画,教会他们使用裂缝监测仪,培训群测群防员。国土人盼着能够给群测群防员们更多补助,最起码让他们可以用手机及时报送地质灾害信息…… “今年,全县地灾防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目标!”隆德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陈志义向大家通报喜讯。 2013年的雨季,宁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两个月降雨量达到400多毫米,一般年份全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陈志义告诉记者,加上周边的汶川、舟曲等地震的影响,全县13个乡镇30个村组多达35处隐患点,受威胁群众达227户1114人。 但是,地灾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群测群防员;开展应急演练;发放地灾防治“明白卡”和地灾避险“明白卡”;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负责人24小时带班,随时掌握隐患点发展趋势;将县国土局的工作人员分成5个应急分队,24小时值班,保证随叫随到;对一般险点进行裂缝填埋、开挖排水沟;制定应急防灾预案,具体落实了监测责任人、临灾撤离路线、撤离信号等……汛期伊始,全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 “每个村我们都聘请了群测群防员,每人100元补贴;同时,在每个重大隐患点设立一名联络员,每人100元经费。还给指挥人员配备了防水手机,保持沟通畅通。” 陈志义介绍说,经费虽有限,但着实发挥了大用场。 据了解,固原市国土资源局还同气象部门签订了气象应急合作协议,双方制定共同防御地质灾害合作细则。“固原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也建立起来,更新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地质灾害险点监测人员手机号码等。“变化最大的是老百姓的防灾意识。”陈志义欣慰地说,“以前要求他们搬,他们说祖祖辈辈在这住惯了,不想搬。现在老百姓对我们实施的紧急避险,不抵触了;很多乡镇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要求我们进行应急演练。” 总结成功避险的原因,陈志义很有感触:“一是政府重视,二是人尽其责。”据他介绍,今年县委县政府仅地灾防治工作常务会就专题研究了好几次,县政府还决定对所管辖的14个乡镇进行编制核减,将挤出来的编制用于设立国土资源中心所。 …… 固原的变化,悄然而喜人。这一切,源于各方努力,也源于国土人对百姓负责的那份心。 “这两年来,四级国土部门联动,以党建工作为纽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尽最大努力帮助固原发展,给固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打井,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缺水的问题。”固原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少军语气中充满感激。他诚恳地表示,“希望能将创先争优中的部省联动,延伸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固原市作为国土资源系统党性教育基地和干部锻炼实践基地,通过项目、资金的支持,带动固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固原市经济社会受益、人的思想受益,由此总结活动的工作范本、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等,进一步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是的,两年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宁夏国土资源厅、宁夏地矿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8家单位联合宁夏固原市开展创先争优“9 1”活动,对口帮扶边远困难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找水打井惠民工程。总投资已达3亿多元。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4个县(区)113户491名群众实施了移民搬迁;计划打井111眼;对面积近600公顷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治理;对地质遗迹实施保护;无偿为新区规划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为基层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技服务、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